緊接著曆史劇的繁榮之後,在60年代初也出現了一個曆史小說創作的小高潮,其作品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以“古為今用”為創作原則,積極反映時代精神,歌頌曆史上的偉大人物。姚雪垠的五卷本《李自成》以明末農民戰爭為背景,以李自成起義為主線,兼寫明清之交的民族矛盾和階級鬥爭,試圖描繪出一副中國封建社會“百科全書”式的曆史畫卷,是當時文壇上罕見的鴻篇巨製。姚雪垠(1910~1999),河南鄧縣人。中學未畢業即考入河南大學預科,因參加學生運動被捕,出獄後開始文學創作,1938年發表短篇《差半車麥秸》引起文壇注意。抗戰勝利後曾任上海大廈大學教授。1957年開始創作《李自成》。作品第一卷,以潼關南原大戰和起義軍在商洛東山再起為主要情節,主要描寫從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冬到次年春,農民戰爭處於低潮階段的故事,被看做是描寫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的悲壯史詩。
二是借曆史題材曲折表達個人話語,體現對知識分子處境的感慨和對下層人民的關懷。陳翔鶴(1901~1969),重慶人。是“五四”時期的老作家,“淺草—沉鍾社”的主要成員。早期創作多取材於現實生活,帶有濃重的感傷色彩。1949年後,長期擔任編輯工作,很少發表作品。在1961年和1962年,連續發表了兩篇與當時“借古頌今”截然不同的作品,格外引人關注。《陶淵明寫〈挽歌〉》對陶淵明形象的塑造,強調的不是達觀的生活態度,而是潛藏在達觀態度後麵的苦悶和悲憤。作者借陶淵明吟誦阮籍的《詠懷》詩和寫《挽歌》、《自祭文》,間接地表達了自己心中的苦悶和人生態度。《廣陵散》通過嵇康“追求自由”不得,“獨善其身”又不能的悲劇命運,表現了知識分子在“無地自由”處境中的精神漂泊感和壓抑感。這類作品還有黃秋耕的《杜子美還家》、《魯亮儕摘印》等。
三是自覺地繼承民間傳統,努力反映民間意識和民間趣味。老舍從60年代初開始創作帶有自傳性的小說《正紅旗下》,“文革”開始後,老舍因不堪人格侮辱而自殺,隻完成了11章。寫的是自己的童年印象,反映的也是滿族的旗人生活,更多的是一種民族性的反思和批判。雖然這部作品未能完成,但可以清楚地看出作家的藝術追求:以自傳的形式表現社會風習與曆史變遷;有很濃的京味特點,但在當時並未產生影響,與後來出現的京味小說也有較大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