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現實劇藝術的普遍下滑(1 / 1)

新中國話劇多以現實題材為主,每年的劇本數以千計,但成就普遍不高。夏衍50年代以後的第一部劇作《考驗》(1954),勇敢地對當時共產黨內部嚴重的官僚主義進行了揭露和批判,並對造成官僚主義的原因作出了自己的分析。但是,擅長描寫小市民和知識分子生活的夏衍,並沒能在反映工業題材和政治鬥爭方麵取得藝術上的成功。曹禺50年代以後的第一個劇本《明朗的天》(1954),敏銳地抓住了當時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這一具有普遍意義題材,但由於作家對新的生活缺乏體驗,無論是人物塑造,還是戲劇結構,都遠沒有達到自己已有的水平。田漢的《十三陵水庫暢想曲》(1958)也由於違反生活真實和藝術規律而遭到了失敗。現實題材創作藝術水平的普遍下滑,是當代文學的一大損失。

老舍早年以小說著名,中年小說、雜文、劇本兼有,自50年代以來,老舍以歌頌新社會為主題,將主要精力投入話劇創作,17年間共創作14部話劇:《方珍珠》、《龍須溝》、《生日》、《春華秋實》、《青年突擊隊》、《西望長安》、《茶館》、《紅大院》、《女店員》、《全家福》、《寶船》、《荷珠配》、《神拳》以及《火車山的威風》。此外,還創作改編有《十五貫》等京劇,以及曲劇、歌舞劇、歌劇、兒童歌劇、話劇譯作,被稱為文藝界的“勞動模範”,但這些直接反映社會現實的作品,藝術水平並不均衡,大多因為離政治太近,影響了作品的藝術力量。1962年老舍曾沉痛地說:“在我的最失敗的戲《青年突擊隊》裏,我叫男女工人都說了不少話,可是幾乎一共沒有幾句話是足以感動聽眾的。”在當時,這幾乎是一個普遍的現象。《龍須溝》(1950)主要寫北京天橋東邊的一條有名的臭水溝的變化,特別是生活在臭水溝邊的以曲藝演員程瘋子為代表的北京下層市民生活的變化,由於作者熟悉北京城和北京的市民生活,這部現在讀來有些稍嫌單薄的作品在當時有著動人心魄的藝術力量,也使老舍成為了第一個在現實題材創作中取得成功的“現代老作家”。

當時影響較大的作品,主要有劉滄浪等的《紅旗歌》、胡可的《槐樹莊》、杜印等的《在新事物麵前》、天津碼頭工人集體創作的《六號門》、崔德誌的《劉蓮英》、孫芋的《婦女代表》、安波的《春風吹到諾敏河》、王煉的《枯木逢春》、楊履方的《布穀鳥又叫了》、張海默的《洞簫橫吹》、何求的《新局長到來之前》、叢深的《千萬不要忘記》、劉川的《第二個春天》、賈六的《雷鋒》、沈西蒙等的《霓虹燈下的哨兵》、陳耘的《年青的一代》、胡萬春的《一家人》、馮德英等的《女飛行員》、張仲明等的《戰洪圖》和《青鬆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