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曆史劇的高潮老舍(1 / 1)

這時期的曆史劇,除朱祖詒的《甲午海戰》等少數作品外,大多出自名家之手。老舍、田漢、曹禺、郭沫若等,由於對“新生活”的陌生,在創作上出現了停滯或平庸的普遍現象,而曆史題材為他們提供了一個重新煥發青春的機會,形成了曆史劇的第二次創作高潮。

郭沫若是著名的曆史學家,在曆史劇中常常表現出許多驚世駭俗的新觀點。50年代以後的兩部曆史劇《蔡文姬》(1959)和《武則天》(1960),都是有意為曹操和武則天所作的“翻案文章”。曹操和武則天都不同於傳統舞台上的奸雄、淫婦形象,呈現出雄圖大略、“憂以天下、樂以天下”、扶危濟困、愛民如命的嶄新麵貌。這實際上是郭沫若以前創作風格和套路的一種延續,不同的是過去的“借古諷今”變為了今天的“借古頌今”。

曹禺與梅阡、於是之合作的《膽劍篇》(1961)以春秋戰國時期的吳越戰爭為背景,塑造出範蠡等個性鮮明、動作性強的人物形象,重新演繹了“臥薪嚐膽”的曆史故事,劇中虛構的越國人民“沒有牛用人拉,沒有犁用手刨”的情景,也明顯是對“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精神的響應,具有明確的現實針對性。由於從概念出發,機械地理解人民是創造曆史的真正動力,削弱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但仍然顯示出結構嚴謹、對白圓熟的特點。1962年,曹禺根據周恩來意見創作的“命題作文”《王昭君》,以“歌頌我國各民族的團結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為主題,直到1978年才完成,但也沒有超過以前的水平。

田漢的《關漢卿》(1958)是為配合世界和平理事會“紀念世界文化名人關漢卿創作七百周年”而創作的,主要通過關漢卿目睹貪官汙吏的凶殘憤而創作《竇娥冤》、為民申冤,並不顧權貴的威脅利誘、拒不修改劇本等情節,塑造了一個理想化的知識分子英雄形象,在當時十分難得。此外,他還有話劇《文成公主》和根據陝西碗碗腔改編的《謝瑤環》兩部曆史劇,以及《白蛇傳》、《西廂記》兩部京劇。

《茶館》(1957)是老舍戲劇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當代話劇的巔峰之作,從它誕生之日起,就成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保留劇目和中國當代話劇的代表。該劇以反映社會曆史的深廣、戲劇結構的獨特、北京地方色彩的濃厚、語言技巧的精妙而享譽於世。劇本以三幕的構製表現了裕泰茶館在三個時代的變化,展現出北京半個多世紀的社會麵貌,頗具史詩的意味。三幕戲,隻是三個生活橫斷麵,猶如三幅市井風俗畫,這種“橫斷麵連綴式”的“圖卷戲”,又稱“老舍式戲劇結構”。全劇共70多人,有台詞的就有50多人,有名有姓的也有40餘人,展示出“清明上河圖”式的民間眾生相。作者大致采用了四種方法:主要人物從始而終,如茶館掌櫃王利發、旗人後代常四爺、茶館房東秦二爺(秦仲義)等;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如拉皮條的劉麻子父子、暗探宋恩子父子、吳祥子父子等;特殊人物特殊處理,如吃洋教的馬五爺、國民黨官僚沈處長等;普通人物隨來隨去。劇本的結尾三個老人以“撒紙錢”的方式祭奠自己,這種沒有亮色、沒有“大團圓”的結尾,在當時的戲劇創作中絕無僅有。劇中人物的對話常常十分簡短,包含豐富的潛台詞,既具有北京口語的地方色彩,又符合人物的個性特征,充分顯示出作者的語言功力。

在舊戲整理和舊戲改革運動中,“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原則給予了傳統戲曲重新表現的機會,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昆曲《十五貫》,以及田漢的京劇《白蛇傳》、孟超的昆曲《李慧娘》等,繼承和發揚了傳統戲曲中存在著的民間意識和民間趣味,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和廣闊的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