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這時期的小說創作一樣,革命曆史題材一直是話劇創作的主要內容,主要作品有陳其通的《萬水千山》、王樹元的《杜鵑山》、顧寶璋等的《東進序曲》、白刃的《兵臨城下》、於村的《劉胡蘭》、閻肅的《江姐》等,也包括宋之的《保衛和平》、黃悌的《鋼鐵運輸兵》、沈西蒙的《楊根思》等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作品。
在50年代中期以後,還出現了一大批以革命曆史為題材的歌劇和地方戲曲。它們的出現與這時期曆史劇的繁榮無關,主要是40年代戲劇改革的繼續和收獲。《紅霞》(1958)、《洪湖赤衛隊》(1958)、《劉三姐》(1960)、《紅珊瑚》(1960)、《江姐》(1964)等當代著名歌劇,都集中出現在這個時期。而滬劇《碧水紅旗》(1959)、《紅燈記》(1962)、昆劇《紅燈傳》(1962)、京劇《奇襲白虎團》(1959)、《杜鵑山》(1962)、《革命自有後來人》(1962)、《紅燈記》(1964)、《智取威虎山》(1964),以及話劇《智取威虎山》(1958)、《紅色娘子軍》(1964)等,後來大多被移植為樣板戲。
1963年2月,江青在上海觀看了滬劇《紅燈記》後,開始插手“京劇現代戲”的改革,並同時開始了對《李慧娘》等曆史劇的批判。1965年對曆史劇《海瑞罷官》的批判,則成為了“文革”開始的導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