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年輕一代中的敏感者開始萌生自己的獨立思考與獨立意識,並有意識地開始了地下文學活動,預告了一個新的文學時代即將到來。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黃翔、食指(郭路生)和白洋澱詩派,他們的詩歌擺脫了主流意識形態的左右,回到了自己的生活體驗、藝術想象與社會思考之中,並由此顯示出人性與藝術的覺醒。
黃翔的詩歌創作較早,在《獨唱》(1962)中,已顯示出特立獨行的性格和沉思內省的個性。“文革”中,黃翔屬於在思想與藝術上最早也最出色的探索者。《野獸》對那個年代發出了最強烈的詛咒,不僅詩人的意識已跳出了那個“可憎年代”的籠罩,而且其詩藝的尖銳、集中,其意象的變形、生動,都產生出極強烈的形象效果,顯示出強烈的探索精神與濃厚的現代主義色彩,與“文革”時期幹枯的語言迥然不同。組詩《火神交響曲》則借火炬之口,發出了那個時代最高亢的呼喊,呼喚人性、科學與真理的複歸。
食指(1948~)北京人,原名郭路生。出生於幹部家庭,“文革”初經常出入牟敦白的“文藝沙龍”,結識了郭世英(郭沫若之子)並受到較大影響。他的成名作《相信未來》,表現了當時青年人中普遍存在的絕望情緒,被稱為“文革”、“新詩歌”的發軔之作,喚醒了一代青年詩人。他的代表作《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表現了知青對故鄉、母親和文明的眷戀,不但與當時公開的文學作品大相徑庭,即使與“文革”前的作品相比,也具有迥然不同的特點。這標誌著年輕一代已從“烏托邦神話”中覺醒,並嚐試以獨特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的感性體驗與理性思考,具有一種滌除了政治權利話語之後的直率與清新。1974年,因失戀而精神崩潰後創作的《瘋狗》,很好地表現了當時知青的心態,流傳甚廣。
白洋澱詩派形成於1971年北京以女主人徐浩淵為中心的“文藝沙龍”,其代表人物是1969年一起到河北白洋澱插隊的北京三中同學芒克、根子和多多。芒克(1950~),北京人,原名薑世偉。下鄉後開始詩歌創作,有詩集《心事》、《舊夢》、《陽光中的向日葵》和長詩《群猿》、組詩《沒時間的時間》等。根子(1951~),北京人,原名嶽重。主要有《三月與末日》、《白洋澱》、《橋》等。多多(1951~),北京人,原名栗世征。主要有《回憶與思考》(5首)、《蜜周》、《萬象》(14首)、《致太陽》、《感情的時間》等。根子和多多在“文革”初開始舊體詩創作,後受食指和芒克影響,開始創作具有現代色彩的詩歌,直接預示和影響了“文革”後朦朧詩的現代主義探索。而北島、舒婷、顧城、江河、楊煉等“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也都是在這前後開始詩歌寫作的。
當時在各地知青中,還廣泛流傳著各種版本的“知青之歌”等歌謠,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南京知青之歌》,它反映了知青們對故鄉親人的思念,流露出被迫將“腳印深淺在偏僻的異鄉”,“跟著太陽出,伴著月亮歸”的困惑與心酸。而這時期出現的長詩《決裂·前進》(1972)和《生活三部曲》(1974)等,受郭小川政治抒情詩的影響,用革命的形式表現革命者的內心矛盾痛苦,描寫了知青們的心路曆程。
1976年4月5日(丙辰清明)前後出現的“天安門詩歌運動”,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聲,敲響了這個黑暗時代的喪鍾,是“文革”十年最為激動人心的輝煌樂章。北島的《回答》、《結局或開始》,江河的《葬禮》、《紀念碑》等,因為代表了青年一代的聲音,在“文革”後很受人們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