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撥亂反正與思想解放(1 / 1)

1976年10月,“四人幫”(王洪文、張春橋、江青、姚文元反革命集團)的覆滅,標誌著“文革”的結束。但當時仍存在著“改革派”與“凡是派”的鬥爭,1977年2月7日“兩報一刊”(《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紅旗》雜誌)社論《學好文件抓好綱》提出了著名的“兩個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擁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

1978年5月,新時期文學終於在一係列重大事件中拉開了帷幕: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隨即引起了思想、文化領域的一場大辯論,標誌著“思想解放運動”的開始;5月27日,中國文聯及五個協會正式恢複工作,《文藝報》複刊;11月15日,北京市委正式為“天安門事件”平反;11月16日,新華社正式報道,中共中央決定為1957年被錯劃的“右派分子”平反;12月5日,《文藝報》和《文學評論》編輯部召開文藝作品落實政策座談會,為《保衛延安》、《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等作品平反;12月18日,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確立了“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方針和“解放思想、開動機器、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路線。

1979年10月,第四次文代會召開,鄧小平到會並代表中共中央致祝詞,明確提出對文藝工作“不要橫加幹涉”的意見,承認文藝創作是一種複雜的精神勞動。1980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以“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總方針,取代“文藝為工農兵服務”和“文藝為政治服務”的口號。1984年,第四次作家代表大會召開,胡啟立代表中共中央致祝辭,首次以科學的態度總結了曆史上黨領導文藝工作存在的缺點,並提出“創作自由”。

新時期文學充滿了生機勃勃的創新精神,也充滿了新舊文學觀的衝突,階級鬥爭的思維模式仍然存在,知識分子依然被看做“小資產階級”,對西方文化思想依然采取拒絕態度,對文藝思想問題依然希望用“搞運動”的方法來解決。這些都決定了新時期文學過渡時期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