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劉心武的《班主任》、盧新華的《傷痕》、王亞平的《神聖的使命》、鄭義的《楓》、陳國凱的《我應該怎麼辦》、孔捷生的《在小河那邊》、宗璞的《我是誰》、中英傑的《羅浮山血淚祭》、張潔的《從森林裏來的孩子》、張賢亮的《土牢情話》和《靈與肉》、張弦的《記憶》、古華的《爬滿青藤的小屋》、金河的《重逢》、馮驥才的《啊!》、葉蔚林的《在沒有航標的河流上》、葉辛的《蹉跎歲月》、梁曉聲的《今夜有暴風雪》、莫應豐的《將軍吟》、陳世旭的《小鎮上的將軍》、叢維熙的《大牆下的紅玉蘭》、竹林的《生活的路》和周克芹的《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等一大批批判“文革”的傷痕文學的問世,標誌著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最為黑暗的時代的結束,也標誌著一個新的文學時期的到來。
劉心武(1942~),四川成都人,筆名劉瀏。中學時代開始文學創作,1958年開始在全國各大報刊發表作品。1961年從師範專科學校畢業後到北京13中任教,擔任過十年的班主任,有《睜大你的眼睛》(1975)等小說。《班主任》(《人民文學》1977年第11期)以中學老師張俊石準備接收曾被拘留的小流氓宋寶琦所引起的軒然大波為線索,通過宋寶琦為賣錢偷書,石紅為求知讀書,謝惠敏為防止資產階級思想沒收書等情節,特別是以宋寶琦和謝惠敏兩種不同的愚昧無知為對比,寫出了“文革”十年反知識反文化的政治風尚造成的現實危害,發出了“救救被‘四人幫’坑害的孩子”的呼聲,是最早出現的傷痕文學作品。
盧新華(1954~),江蘇如皋人。出生在一個部隊幹部家庭,早年隨父在山東長島讀書,1968年畢業於長島中學後回原籍讀高中。1973年入伍,曾任炮兵偵察員、偵察班長等。1977年退伍到江蘇南通柴油機廠當工人,同年考入複旦大學中文係。《傷痕》先是貼在壁報上,在學校引起爭論,後發表於1978年8月11日的《文彙報》,引起社會轟動。描述16歲的中學生王曉華,因母親被打為叛徒而受到社會的歧視,出於對組織的信賴,毅然與母親劃清界限,不辭而別,到農村插隊落戶。母親平反後,她回家探望,但母親已患癌症去世。傷痕文學因小說《傷痕》而得名。
傷痕文學所述說的,都是一種無法彌補的心靈傷害。孔捷生的《在小河那邊》寫姐弟倆的亂倫,陳國凱的《我應怎麼辦》寫一女嫁二夫的尷尬,鄭義的《楓》寫情人參與武鬥的愚昧與悲慘。從1979年到1981年,知識分子自發的現實批判激情慢慢減退,傷痕文學作為一個文學思潮隨即終結。但傷痕小說仍在出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陳村的《死》。
陳村(1954~),回族,上海人,原名楊遺華。1971年底到安徽農村插隊,1975年病退回上海,在街道生產組做工。1980年考入上海師大政教係專科,畢業後到上海市政二公司工作。1979年發表處女作《兩代人》。《死》(《上海文學》1986年第9期)以一種非常個人化的方式表達了對“文革”的反省。作品從現實敘述開始,進入到夢幻的敘述,自由出入於生者與死者的境界。最驚心動魄的是作家與傅雷的亡靈在假想中的對話與爭論,與其說是陳村在敘述傅雷之死,不如說作家在抒發自己的情感,在表達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