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步槍(2 / 3)

到19世紀40年代,德國研製成功德萊賽擊針後裝槍,這是最早的機柄式步槍。這種槍的彈藥即開始從槍管的後端裝入並用擊針發火,因此比以前的槍射速快4~5倍。但步槍的口徑仍保持在15~18毫米之間。

到60年代,大多數軍隊使用的步槍口徑已經減小到11毫米。19世紀80年代,由於無煙火藥在槍彈上的應用,以及加工技術的發展,步槍的口徑大多減小,一般為6.5~8毫米,彈頭的初速和密度也有提高和增加。因此步槍的射程和精度得到了提高。德國的毛瑟步槍是當時的代表之作。

19世紀末,步槍自動裝填的研究即已開始。1908年,蒙德拉貢設計的6.5毫米半自動步槍首先裝備墨西哥軍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加緊對步槍自動裝填的研製,先後出現了蘇聯的西蒙諾夫、法國的1918式、德國的伯格曼等半自動步槍。

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各國出現的自動裝填步槍性能更加優良;而中間型威力槍彈的出現,則導致了射速較高、槍身較短和質量較小的全自動步槍的研製成功,這種步槍亦稱為突擊步槍,如德國的stg44突擊步槍、蘇聯的AK-47突擊步槍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針對槍型不一、彈種複雜所帶來的作戰、後勤供應和維修上的困難,各國不約而同地把武器係列化和彈藥通用化作為輕武器發展的方向,並於50年代基本上完成了戰後第一代步槍的換裝。

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各國於1953年底正式采用美國T65式7.6251毫米槍彈作為該組織的製式步槍彈,即NATO彈,並先後研製成了采用此製式彈的自動步槍。例如,美國的M14自動步槍、比利時的FNFAL自動步槍、聯邦德國的G3式自動步槍等。

根據以往戰爭的經驗、步槍的射程以及創傷彈道等問題的考慮,美國於1958年開始進行發射5.56毫米槍彈的小口徑步槍的試驗,從而導致了發射M193式5.56毫米槍彈的M16小口徑自動步槍的問世。該槍於1963年定型,經過越南戰爭使用後,又作了進一步改進,於1969年大量裝備美國軍隊。

鑒於M16自動步槍具有口徑小、初速高、連發精度好、攜彈量增加等優點,北約各國也都競相發展小口徑步槍,並出現了一係列發射比利時SS109式5.56毫米槍彈的小口徑步槍。此後,北約絕大多數國家都完成了戰後步槍的第二次換裝。

其中有些步槍還可根據作戰需要,即可單發射擊,又能連發射擊,實施3發點射,還可發射槍榴彈。部分步槍為了縮短長度采用無托結構。法國的FAMAS自動步槍,就是這類步槍的典型代表。

蘇聯在采用發射M43式7.62毫米中間型槍彈的AK47和AKM突擊步槍的同時,也加強了小口徑步槍的開發與研製,並於1974年定型了AK74式5.45毫米小口徑突擊步槍。

至此,步槍小口徑化、槍族化,彈藥通用化已取得了決定性的進展。隨著中間型槍彈和小口徑槍彈的發展,自動步槍、狙擊步槍、突擊步槍和短突擊步槍等現代步槍也得到更廣泛的發展。

中國95式自動步槍於1989年提出研製指標要求,於1995年設計定型,命名為QBZ95式5.8毫米自動步槍(簡稱95式自動步槍)。該槍於1997年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的配用武器首次露麵。

95式為無托結構步槍,導氣式自動方式,機頭回轉式閉鎖,可單、連發射擊,機械瞄準具為覘孔式照門。95式自動步槍與QBB95式5.8毫米班用機槍(簡稱95式班用機槍)形成95式槍族。

後來又增加了短槍管的QBZ95B短突擊步槍,這三種武器一般被簡稱為95式槍族。95式槍族及其他5.8毫米口徑班用槍族已裝備作戰部隊。

近20年來,由於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也出現了一些性能和作用獨特的步槍,如無殼彈步槍、液體發射藥步槍、箭彈步槍、未來先進戰鬥步槍等,為步槍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