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G43步槍(1 / 2)

研製背景

20世紀30年代末期德國開始研製半自動步槍。由於當時德國步兵理論比較重視機槍,半自動步槍的研製並未引起特別重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德國軍隊廣泛列裝的Kar-98K步槍被認為可以滿足需求。

而與此同時的美國,作為製式步槍的M1式步槍已經被軍隊所訂購並逐漸開始取代1903式步槍,俄國也在研製新的托卡列夫SVT-40半自動步槍。所以半自動步槍的研製比美國、蘇聯落後,尤其在1941年至1942年間,在東線戰場德國軍隊的標準步槍Kar98k毛瑟步槍在火力上根本無法和蘇聯的半自動步槍較量。

蘇軍此時已經裝備了SVT-40半自動步槍,可以有效壓製德軍手動填裝的Kar98k步槍,而德軍裝備的MP-40衝鋒槍也時常由於射程不足而無法作出有效還擊。

由於此時德軍製式武器的火力強度已經無法完全滿足戰場的需要,於是為軍隊裝備一種可以與蘇軍SVT-40步槍有效抗衡的半自動步槍的議程也隨即被提了上來。

研製過程

德國兩大兵工企業——毛瑟公司與沃爾特公司幾乎同時推出了各自的半自動步槍,但毛瑟公司的產品在競爭中失利,而德國軍隊也隨即決定用這種新式的半自動步槍來取代老舊的K-98步槍成為軍隊的標準裝備。

1941年沃爾特公司設計的樣槍經過德國軍方測試批準投產,命名為Gewehr41(簡稱:Gew41)。槍口裝有環形導氣裝置,利用發射槍彈的火藥氣體推動槍機解鎖、後坐,完成拋殼、子彈上膛。使用7.92毫米口徑標準毛瑟步槍彈,10發彈匣供彈,子彈須由機匣頂部填裝。

1942年8月,沃爾特公司開始承擔了批量生產G-41(W)半自動步槍的生產任務。到了12月底,首批的6000隻步槍被提供到了蘇聯戰場上試用。到1944年停產時僅生產了12萬支。

由於Gew41步槍比較笨重,子彈填裝不方便,因為它像K-98步槍那樣,必須用彈橋從上麵將彈匣裝滿,不太受軍隊的歡迎。但是它的火力方麵的性能比Kar98k毛瑟步槍好。德軍在東線戰場上繳獲了大量的蘇聯軍隊裝備的SVT-40半自動步槍,受到德軍士兵很好的評價,沃爾特公司按照部隊要求對Gew41半自動步槍的加以改進,德國工程師根據軍隊的要求,借鑒了SVT-40步槍的導氣式工作原理,直接改進了Gew41,發射槍彈的火藥氣體導出槍管後,推動一個活塞向後運動帶動槍機後坐,完成拋殼、子彈上膛。

於1943年中旬推出了帶有10發下裝彈匣的Kar43步槍。直到德國陸軍武器局命名為Gewehr43(一般簡稱:Gew43或G43)。

G43半自動步槍采用的導氣係統是長行程活塞式導氣係統,該係統久經實戰檢驗。閉鎖係統的可靠性也很高。可拆卸的10發彈匣可用5發彈夾填裝。可以說在設計上G43步槍完全不輸給美國的M1式步槍,隻是當時德國戰時的生產能力和原料跟不上造成G43產量較低。

裝備概況

G43步槍1943年開始大量生產並裝備部隊。到戰爭結束時G43以及其Kar43共生產了40萬支。根據到德軍1945年3月最後的統計數字顯示,此時部隊還有221047支G-43半自動步槍,其中27549支為帶瞄準鏡的狙擊型號,其餘有1056支不帶瞄準鏡和3177支帶瞄準鏡的G43存放在器材局。據統計,總共有349278支普通的G43和53433支帶瞄準鏡的G43步槍進入到了德國軍隊中服役。

在1944年初的蘇德戰場上,蘇軍發現前線德軍半自動武器數量開始增加,德軍利用G43半自動步槍武器配合上MG-34/42機槍已對蘇軍構成了相當強大阻擊火力,在步槍有效射程上的自動/半自動武器密度上已超過了蘇軍。

在西線戰場上,1944年6月盟軍登陸諾曼底時就遇到德軍的G43.由於德軍的G43裝備數量少。而美軍從軍官到士兵普遍裝備了M1式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因此在對射中,德軍占不到任何的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