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M1式加蘭德步槍因其設計師約翰·坎特厄斯·加蘭德而得名。是美國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裝備的製式步槍。
約翰·伽蘭德從1919年10月開始在美國陸軍的春田兵工廠從事武器研究和設計工作,其中最著名的產品就是1935年10月定型的7.62毫米口徑m1半自動步槍,也稱為伽蘭德步槍。
1936年1月9日,美軍開始裝備m1伽蘭德,曆經二戰和朝鮮戰爭,至1957年全世界共生產了m1伽蘭德近1000萬支。
研製曆史
美國軍隊曆來重視單兵步槍火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美國就開始研究自動步槍(M1918式勃朗寧自動步槍)。
當時使用的普通步槍子彈使自動步槍連射時後坐力很大,很難控製精度,而且重量大,攜帶困難。1925年美國軍方提出要求研究一種重量輕於4公斤的半自動步槍。
1920年加蘭德在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開始設計半自動步槍(子彈自動裝填上膛)。1929年樣槍送交阿伯丁試驗場參加美國軍方新式步槍選型試驗,通過對比試驗,1932年加蘭德設計的自動裝填步槍被選中。其間,美國軍械委員會指令更改樣槍的口徑為7毫米(276口徑),中選後又遭到軍方否決,仍然被要求采用7.62毫米口徑(30口徑)。
經過進一步改進,1936年正式定型命名為“美國30口徑M1式步槍”,簡稱為M1步槍,一般加上設計師的姓氏而稱為“M1式加蘭德步槍”。
1937年投產,成為美國軍隊製式裝備,用以取代美國陸軍的M1903式斯普林菲爾德步槍(手動後拉式槍機)。M1式加蘭德步槍是槍械曆史上第一種大量生產進入現役的半自動(自動裝填子彈)步槍。
結構特點
最初的M1步槍采用的導氣裝置在槍管上並無導氣孔而是在槍口裝一個套筒式的槍口罩,當彈頭被推出膛口時,部分火藥燃氣通過槍管端麵與槍口罩之間的空隙進入活塞筒,推動活塞向後運動。這種導氣方式的缺點是活塞筒與槍口罩連接不牢固,刺刀裝配不穩,準星移動影響精度。
1939年伽蘭德重新設計了步槍的導氣裝置,改成為在槍管下方開導氣孔的導氣裝置。從1940年秋天開始,所有新生產的M1步槍均采用新的導氣裝置。之前已經生產且已經裝備部隊的5萬支M1步槍多被改裝成新的導氣裝置。美國士兵不知道,他們所熟悉的M1步槍並不是最初定型的M1步槍。
M1式加蘭德步槍采用導氣式工作原理,槍機回轉式閉鎖方式。導氣管位於槍管下方。擊錘打擊擊針使槍彈擊發後,部分火藥氣體由槍管下方靠近末端處一導氣孔進入一個小活塞筒內,推動活塞和機框向後運動。
槍機上的導向凸起沿機框導槽滑動,機框後坐時帶動槍機上的兩個閉鎖突筍從機匣的閉鎖槽中解脫出來,回轉實現解鎖,槍機後坐過程中完成拋彈殼動作同時壓倒擊錘成待擊狀態。槍機框尾端撞擊機匣後端麵,由複進簧驅使開始複進。機框導槽導引槍機上的導向凸起帶動槍機轉動,直至兩個閉鎖突筍進入閉鎖位置。複進過程中完成子彈上膛,槍機閉鎖。機框繼續複進到位,槍又成待擊狀態。
相對於同時代的後拉式槍機步槍(手動裝填子彈),M1加蘭德步槍的射擊速度有了質的提高。在戰場上其火力優勢可以有效壓製手動裝填子彈的步槍。
M1步槍供彈方式比較有特色,裝雙排8發子彈的鋼製漏彈夾由機匣上方壓入彈倉,最後一發子彈射擊完畢時,槍空倉掛機,彈夾會被退夾器自動彈出彈倉,會發出聲響,提醒士兵重新裝子彈。彈夾有雙園開口和單開口兩種,雙園開口的不論上下都可以裝入彈倉,單開口隻能開口向上裝入彈倉。
每發子彈的彈底抵在漏彈夾後壁上,彈殼底部的拉殼溝槽卡入漏夾的內筋中,假如有一發子彈的彈頭伸出則其他子彈無法裝入,由於彈夾子彈外露,有時子彈不一定對齊雙園開口,為了使子彈對齊開口士兵裝彈的時候往往在鋼盔上磕幾下使之對齊。當一次壓入彈倉的彈夾在子彈打光之前再次彈夾重新裝彈很困難。作為半自動步槍,彈倉容量還嫌太少。
服役概況
M1步槍投產之後最初生產和裝備軍隊的速度都十分緩慢,隨著美國於1941年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加蘭德步槍產量猛增,除了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外,1940年,美國政府增加了溫徹斯特公司作為M1步槍的生產承包商。1945年8月M1步槍停產時,兩家公司共生產了超過400萬支M1步槍。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重新生產M1步槍。到朝鮮戰爭結束後,新生產了16萬支M1步槍。之後直到1956年仍在生產M1步槍,但逐步減產。1957年,M14式7.62毫米步槍被美軍正式采用,自此M1步槍正式停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