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朱熹為什麼信風水?(1 / 1)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又號晦翁、考亭先生、雲穀老人、滄洲病叟、逆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生於南劍州尤溪(今福建建甌)。紹熙四年(1193年)知潭州(今長沙)兼荊湖南路安撫使。宋寧宗慶元二年(1196年),抗金名帥韓胄嚴刑偽學之禁,朱熹被列為“偽學之首”。後人多以韓胄“害怕朱熹等士大夫之流的影響力”為說詞而批評“慶元黨禁”。其實,這些說詞不能成立。韓胄雖與朱熹有政治交惡,但朱熹鼓吹的道學實為“偽學”。韓胄假借打擊偽學之名而在政治上打擊朱熹,實是韓胄以“順民心”“合民意”方式采取的一箭雙雕之策。韓胄是令金人聞風喪膽的南宋政治家、軍事家。“開禧北伐”失敗以後,其頭顱曾被昏庸的宋寧宗取下作為宋金議和的交易物。元人脫脫修《宋史》竟將這位抗金名帥列為“奸臣”,實為千古冤筆。

朱熹之所以信風水,其原因有四:

首先,南宋學風惡劣,偽學泛濫,其中包括朱熹本人的推波助瀾。朱熹本人除闡發周敦頤、邵雍之輩的術數理論外,自己還撰有《周易本義》,將河洛、先天圖列於卷首,又與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編撰《易學啟蒙》篤信和詮釋河洛、先天之學,後世皆以此種偽學立言,影響極壞。

其次,朱熹家風篤信風水。相傳朱熹6歲時,父親就教朱熹演畫八卦。據史書載:(朱鬆)“酷信地理,嚐招山人擇地,問富貴如何,山人久之答曰:‘富也隻如此,貴也隻如此,生個小孩兒,便是孔夫子。’後生晦庵,果為大儒。”如此家風,對朱熹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

再其次,朱熹投皇帝所好。由於當時的社會氛圍篤信風水,其中,皇帝最為癡迷,朱熹又是當時有名的大儒,隨時都有為皇帝讀史書、講經論義的機會,為投皇帝所好,朱熹自然對風水津津樂道。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風水與朱熹的“理”“氣”邪說一脈相承,臭味相投。

宋慶元六年(1200年),朱熹身背“偽學之首”的惡名去世。雖朱熹鼓吹的偽學多遭批評,但其儒學貢獻不可磨滅。於是,朱熹死後,是不是該恢複他的儒學榮譽,朝廷上下頗有爭議。直到朱熹逝世41年之後,宋理宗才頒詔,以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及朱熹從祀孔子廟,終於承認了朱熹在儒學發展史上的地位。但是,這其中有兩位是反對風水的。一個是張載,他說:“葬法有風水山崗,此全無義理,不足取。”另一個是程頤,他在《葬說》中明確提出了葬法五患:“須使異日不為道路,不為城郭,不為溝池,不為貴勢所奪,不為耕犁所及。”又在《葬法決疑》中批判風水理論說:“後代陰陽家沒有肯定他的‘偽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