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3 / 3)

賓王等策劃倒武政變,婉兒為了報仇也積極參與。但事情敗露,太子被廢,裴炎被斬,駱賓王死裏逃生。上官婉兒知道自己也將被處死,但結果完全相反:競被武則天破例收為機要秘書。

原因何在?主要是上官婉兒有才,而武則天又尤為愛才。上官婉兒14歲時曾作了一首《彩書怨》的詩,被武則天無意中發現。武則天不相信這麼好的詩竟會出自於一位女孩之手,便以室內剪彩花為題,讓她即席做出一首五律來,同時要用《彩書怨》同樣的韻。婉兒硌加凝思,就很快寫出:“密葉因栽吐,新花逐剪舒。攀條雖不謬,摘蕊詎知虛。春至由來發,秋還未肯疏。借問桃將李,相亂欲何如?”

武則天看後,連聲稱好,並誇她是一位才女。但對“借問桃將李,相亂欲何如?”裝作不解,問婉兒是什麼意思。婉兒答道:“是說假的花,是以假亂真”。“你是不是在有意含沙射影?”武則天突然問道。婉兒十分鎮靜地回答:“天後陛下,我聽說詩是沒有一定的解釋的,要看解釋的人的心境如何。陛下如果說我在含沙射影,奴婢也不敢狡辯。”“答得好!”武則天不但沒生氣,還微笑著說:“我喜歡你這個倔強的性格。”並將她14歲入宮時製服烈馬獅子驄的故事,講給婉兒聽。接著又問婉兒:“我殺了你祖父,也殺了你父親,你對我應有不共戴天之仇吧?”婉兒依舊平靜地說:“如果陛下以為是,奴婢也不敢說不是。”武則天又誇她答得好,還表示正期待著這樣的回答。接著,讚揚了她祖父上官儀的文才,指出了上官儀起草廢後詔書的罪惡,期望婉兒能夠理解她、效忠她!

然而,婉兒不但沒有效忠武則天,卻出於為家人報仇的目的,參與了政變,成了罪人。這對高宗來說,應是充滿同情和設法庇護的。但他懼怕武則天,隻能借口有病,“不能多動心思”,而讓武則天決定。這對司法大臣來說,隻能提出按律“應處以絞刑”,若念其年幼,也可施以流刑,即發配嶺南充軍。而武則天則認為:據其罪行,應判絞刑,但念她才十幾歲,若再受些教育,是可以變好的。所以,不宜處死。而發配嶺南,山高路遠,又環境惡劣,對一個少女來說,也等於是要了她的命。所以,也太重了些。尤其是她很有天資,若用心培養,一定會成為非常出色的人才。鑒此,武則天決定對婉兒處以黥刑,即在她的額上刺一朵梅花,把朱砂塗進去。並把婉兒留在自己身邊,“用我的力量來感化她。”還表示:如果我連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子都不能感化,又怎麼能夠“以道德化天下”呢?

結果,武則天確實把婉兒感化了。該殺而不殺,反而留在自己身邊,這已使婉兒從心底裏動搖了對她的仇視。此後,武則天又一直對婉兒悉心指導,從多方麵去感化她、培養她、重用她。婉兒從武則天的言行舉止中,了解了她的治國天才、博大胸懷和馭人藝術,對她徹底消除了積怨和誤解,代之以敬服、尊重和愛戴,並以其聰明才智,替她分憂解難,為她盡心盡力,成了她最得力的心腹人物。甚至婉兒的生母也曾對人私下議論:婉兒的心完全被武後迷住了! ’

武則天此舉,表現了一種容人的大度,也反映了一種管人的風格。人是社會中最複雜、最具智慧的生靈,管人一定要從心開始,贏得人心必贏得人才,這是以寬容而待人的謀略,也是管人的高超藝術。

不但要能容人之短,更要能容人之長

說古代有這樣一個人,早晨有晚起的習慣。所以,早晨那隻公雞起來報曉,天亮,被主人提出來殺了。

鄰居不解,問:“報曉是公雞的天職,你幹什麼把它們殺了﹖”

那人說:“這個我不管,我需要的是和母雞交配的公雞,而不是報曉的公雞。”

鄰居說:“可公雞是不能不報曉的,你難道不能用另一種方式來解決問題嗎﹖”

“這個很難,”那人說,“我曾想割掉它們的嗓子,後來又想紮它們的嘴,可這樣太麻煩,而殺它們卻很省事。”

“那你為什麼不改變一下睡覺的習慣呢﹖”鄰居疑惑地問。

“改變我的生活習慣,這怎麼可能呢”那人說,“我這個習慣已幾十年了,怎麼會為幾隻公雞而改變呢﹖再說我是主人,它們應該符合我的需求,它們的行為與我發生矛盾時,受損失的隻能是它們,怎麼會是我呢﹖”於是那人一直保持著殺雞的習慣。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用人所長必須容人所短,任何事物和個人都不是完美的。優點和缺點沒有絕對的,不同的環境對優點和缺點的定義標準也是不同的。就像公雞打鳴,在這個故事裏就是缺點,而把它放到其他的農夫家裏,為了提醒主人早起,它就成了優點。同樣,主人的目的是為了公雞交配,而放在為了打鳴的農夫家裏,公雞為了去交配,可能就疏忽了自己的本質工作打鳴,它就成了缺點。關鍵是農夫想要的結果和目標有沒有達成。隻要目標達成,其他的可以適量的改進。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現實中,我們身邊的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關鍵是我們不能以完美的眼光去要求別人,因為我們自身就是不完美的。隻要我們以欣賞的眼光去認同別人的優點,這樣何嚐不是美好的結果呢,隻有這樣我們與別人的相處才會變的非常輕鬆,朋友才會多。

但現實生活中,仍有些管理者在試圖尋找完美無缺的員工,他們眼中完美員工的形象總是品質、學識、能力、身體、團隊適應能力都是完美和一流的。他們求全責備,很難有人合乎他們的要求。他們招聘來的人,往往是“全能型”的,沒有明顯的弱點,但卻不是專業型的。這些人在完成具體的工作時不如那些雖有缺點,但在某個方麵有優勢而又擺對了位置的人發揮得更好。所以,千萬不要對別人的小毛病不要斤斤計較,耿耿於懷,以免人心離散。優秀的管理者,從不是盯住這個人的缺點不放,有時候還會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假裝糊塗,因為他們在選用人才時,而總是優先考慮這個人能做什麼、做得多好,專注於員工的特長,並且最大限度地發揮它。

然而優秀的管理者,可不是單能容人之短容,他們還能容人之長。現實中有不少管理者嫉賢妒能,生怕部下超過自己而想方設法進行壓製,從而使得部屬皆為平庸之輩,又從何談起成績呢。因此,要避免嫉妒心理作怪,容得下比自己強的下屬。

孔子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就是說,每個人的知識、才華和能力都是很有限的。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曾去尋找世上最聰明的人,在他去了許多地方尋找了許多人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世界上沒有絕對聰明人,所謂聰明、有才能不過是在某個方麵比別人突出和優秀罷了。道理明擺著,但真正能將之落實到實處的人卻是鳳毛麟角。

《莊子》書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戰國時,惠施在魏國當相國,莊周跑去要與他會麵。惠施聽人說,莊周這次來魏國的目的,是想取他相國之位而代之,所以十分緊張,命令官兵在都城搜捕了三天三夜,但都沒抓到莊周。

正當惠施坐立不安而又無可奈何之時,莊周卻自己找上門來了,還對他講了一個故事,“南方有一種鳥叫鳳凰,從南海出發,飛到了北海。不是梧桐樹它不會棲身,不是仙果它不會吃,不是清冽的甘泉它不會喝。貓頭鷹弄到了一隻死了好幾天,身體都腐爛了的老鼠,正巧鳳凰飛過,貓頭鷹抬頭看見了,以為鳳凰想吃它的老鼠,於是發出驚叫:‘嚇!’ 難道現在,你也要用你的魏國來‘嚇’我嗎?”

在我們現代社會,像惠施與貓頭鷹這樣,“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人其實是大有人在的。比如,有的人害怕有才能的人調入自己的單位或部門,擔心自己的地位保不住,被人取而代之,於是想方設法要去整這個人。

現在是競爭的時代,巨石尚且壓不住雨後春筍冒尖,你即使百般阻撓,能阻止新苗不脫穎而出嗎?同時,你現在的位子,在你眼裏是寶座,人家是不是就那麼看重呢?所以,一個優秀的管理者,不是要處心積慮地去壓製你的屬下,而是要想方設法,怎麼讓這些比你更優秀的人發揮所長。

寬容會讓你的生活更加絢麗多彩

清朝時期,宰相張廷玉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臨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宰相出麵幹預。這位宰相到底見識不凡,看罷來信,立即做詩勸導老夫人:"千裏家書隻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母見書明理,立即把牆主動退後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牆讓後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張廷玉失去的是祖傳的幾分宅基地,換來的確是鄰裏的和睦及流芳百世的美名。

其實這樣的例子很多,有一次,理發師正在給周總理刮胡須時,總理突然咳嗽了一聲,刀子立即把臉給刮破了。理發師十分緊張,不知所措,但令他驚訝的是,周總理並沒有責怪他,反而和藹地對他說:"這並不怪你,我咳嗽前沒有向你打招呼,你怎麼知道我要動呢?"這雖然是一件小事,卻使我們看到了周總理身上的美德--寬容。

寬容不但是做人的美德,也是一種明智的處世原則,是人與人交往的“潤滑劑”。一些厄運隻是因為對他人一時的狹隘和刻薄,而在自己的前進路上自設了一塊絆腳石;而一些幸運,也是因為無意中對他人的幫助而拓寬了自己的道路。

寬容猶如冬日正午的陽光,可以融化別人心田的冰雪。一個不懂得對別人寬容的人,會顯得愚蠢,也會蒼老得快;一個不懂得對自己寬容的人,會把生命的弦繃得太緊而傷痕累累,抑或斷裂。

卡耐基說:“你不喜歡的人,尋找他的優點,你一定會找到一些的。”如果你能試著去寬容對你存有偏見的下屬,你的生活將會絢麗多彩。正如釋迦牟尼所說:“以愛對恨,恨自然消失。”

小杜畢業後,就在某合資公司外貿部當了主管,不幸碰上一位對她偏見頗深的下屬。這位下屬是一位將近四十歲的女人,工作能力還可以,在這家公司待了四年,然而仍然未獲得一官半職,因此對年輕有為、初來乍到的小杜存在偏見。此人總是無事生非,非難小杜,還常常散播謠言敗壞小杜的名譽。小杜不是一個會“爭”的女孩子,隻好忍氣吞聲等科長長出“火眼金睛”,結果等了三個月,還是等不來一句公道話。一氣之下,小杜就去了另一家外資公司。在那裏,她出色的工作博得了許多同事的稱讚,但是不幸又遇上了另一位對它存在偏見的員工。心灰意冷間,她又萌動了跳槽之念,於是向總裁遞交了辭呈。總裁沒有竭力挽留小杜,隻是告訴她自己處世多年得出的一條經驗:如果你討厭一個人,那麼你就要試著去愛他。總裁說,他就曾雞蛋裏挑骨頭一樣在一位上司身上找優點,結果,他發現了老板的兩大優點,而老板也逐漸喜歡上了他。

小杜依舊討厭那位員工,但已悄悄地收回了辭呈。她說:“現在想開了,作為一個成熟的人應該放開心胸去包容一切、愛一切。換一種思維看人生,你會發現,樂趣比煩惱多。”

《菜根譚》中講:“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食。此是涉世一極樂法。”這正是寬容別人偏見的精要。曾有人把人比喻為“會思想的蘆葦”,弱小易變。為了自己的健康,我們何以不能寬容下屬的偏見?

當然,寬容並不意味著對惡人橫行的遷就和退讓,也並非對自私自利的鼓勵和縱容。誰都可能遇到情勢所迫的無奈,無可避免的失誤,考慮欠妥的差錯。所謂寬容就是以善意去寬待有著各種缺點的人們。因其寬容而容納了狹隘,因其寬容而顯得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