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可以“國破山河在”,但不能“國破軍艦在”(9)(3 / 3)

但是也必須指出的是,這些事例在事發當時似乎沒有人指出,這些頑劣行為也沒有影響栗田的仕途。栗田以一塊沒上過海大的白板,照樣出任第二艦隊司令,就是說,栗田並沒有玩出線,這些行動還都在海軍省、軍令部和聯合艦隊能夠容忍的限度之內。

實際上,批評栗田的是美國戰史家和從戰後初期到80年代的日本曆史學家。反而很喜歡嘮叨的日本海軍軍人,基本上都是栗田的擁護者,批評過栗田的日本海軍將領就隻有那位發明家四航戰司令官鬆田千秋,1966年底,小澤治三郎去世之前,曾經拉著來看望他的栗田健男的手說:“給你添麻煩了。”就在當時栗田下令掉頭北上的時候,第二艦隊司令部內也沒有人提出任何異議。就第一戰隊司令官宇垣纏中將指著前方,說了一句“長官,敵人在那邊”,而栗田健男的回答則是“行了,北上吧”。

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海軍有爭議的海戰還有過幾次,比如奇襲珍珠港、第一次所羅門海戰,但那兩次,當時在司令部就有人對長官的命令提出異議,而這次沒有。明明知道栗田的決定是在抗命,但大家都默不作聲,或者不如說栗田說出了大家的心聲。

南雲忠一和三川軍一的決定,之所以當場就有人反對,是因為如果他們再努把力,就可以使以後的作戰方便得多。而現在,這些人都知道大勢已經去了,再努力也沒有用,想想如何把一萬多名下級軍官和水兵們帶回家才是正經。

捷一號作戰栗田打得很不光彩,但整個捷一號行動有誰打得光彩呢?西村艦隊全軍覆滅,誌摩艦隊就是去蘇裏高海峽入口處晃了一圈,小澤艦隊的航母全完了。活到戰後的這些司令們包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豐田副武在內都是異口同聲:“美國的航空力量太強了,日本沒有了航空力量,所以打不贏。”

可是一直到10月初,才好不容易聚集起來僅有的一點航空力量又去了哪兒呢?不就是聯合艦隊司令長官豐田副武大將閣下一時衝動,全部投進了台灣近海海戰嗎?其實捷一號作戰的失敗,是從豐田長官的胡亂指揮開始的。

西村隻管找死,誌摩見勢就溜,栗田功虧一簣,捷一號作戰的4路人馬中,就數小澤治三郎幹得不錯,不但基本上完成了預定作戰目標,把哈爾西釣了出來,而且超額完成了任務,在他帶出來的17艘軍艦中,居然回去了10艘!按照菲爾德少校的說法,那是哈爾西的恥辱。擁有那麼強大的空中和水麵力量,居然不能全殲日本艦隊。

但是如果從全局來說呢?小澤治三郎根本就沒有理解自己在幹什麼,也沒有想讓別人知道他在幹什麼。第三艦隊的先任參謀大前敏一大佐就認為,沒有認識到航母瑞鶴上所發生的通訊故障,或者沒有預料到通訊故障的責任,應該由艦隊司令長官小澤治三郎負。因為這次作戰過於複雜,成功的關鍵就在於通訊能否暢通,而小澤似乎沒有這麼想,所以他根本就沒有去注意那份他受到美國艦載機全力攻擊的電報,會不會沒有發出去。

當然再往上說,這個捷一號作戰本身就隻是一個扯淡,隻不過是日本人行為方式中最常見的一種“我很努力,可是我並不知道我的努力會不會有結果,但我還是很努力”的表現。

在多方參加的努力中,結果不是一個數量和,而是一個矢量和。有時候這種大家一起努力的結果隻是一場空,栗田健男隻不過是幫大家背起了這個黑鍋罷了。現在能作戰的海軍沒了,日本真要亡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