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沒了骰子,隻能歇賭(1)(3 / 3)

這樣一來,工廠幾乎全被炸毀,或由於原料問題而停產,所謂的“本土作戰”隻是一塊畫在紙上的餅而已。

必須立即想法子停戰。

可是想些什麼辦法呢?蔣介石?就算日本人忘記了那個“不以國民政府為談判對手”的所謂“近衛聲明”,蔣介石可沒有忘記,還一次次拿日本人開涮來幫日本人增強記憶力;美國人?倒是在鈴木貫太郎剛上台五天以後的1945年4月12日,正值羅斯福總統去世了,這是不是一個好消息呢,鈴木貫太郎趕快發表了一個談話,對羅斯福的去世表示哀悼。

可是美國人沒有領這份情。接任的杜魯門總統4月16日在美國眾參兩院聯合會議上,發表講話:“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我們對日本的政策都是要求他們無條件投降。”

就在同一天,250萬蘇聯紅軍向柏林開始了最後的總攻。

其實美國人是最現實的民族,外交政策非常的柔軟,從不一條筋的,特別在太平洋戰爭的對日政策上。問題是日本人表錯了情。日本人永遠弄不明白內政和外交到底有些什麼區別,老是混為一談。

而鈴木內閣的陸軍大臣阿南惟幾就任後,首先發表的是《本土決戰訓五條》,要“堅信神州不滅,死守皇土,戰至最後一人”。

一邊錯發了外交信號,一邊又找錯了外交渠道。日本人總結了大半天以後,覺得隻有蘇聯人才能指望,於是鈴木內閣一上台就開始了“對蘇工作”。前首相廣田弘毅親自出馬找蘇聯駐日大使雅科夫·馬立克,在箱根展開秘密談判,同時訓令駐蘇大使佐藤尚武抓緊工作,找到莫洛托夫,最好能找到斯大林本人,因為鈴木貫太郎首相有個古怪論點:“斯大林的體格和西鄉隆盛很相像,都是大肚子,肯定都是重情義的好人,會幫日本忙的。”

會不會呢?這時候,斯大林和杜魯門、丘吉爾正在柏林郊外的波茨坦會談呢!這個波茨坦會談本身就怪事百出,首先斯大林就晚來了一天,接下來丘吉爾率領的保守黨又在大選中失敗,像一塊擦腳布被英國人扔掉了,開到一半就提前回家,由接任的艾德禮首相接著開。1945年7月26日同盟國發表了有關對日政策的《波茨坦公告》。

《波茨坦公告》也是一個古怪無比的宣言,在場的斯大林當時沒有簽名,而不在場的蔣介石倒簽了名。雖然蘇聯已經聲明不再延長日蘇中立條約,但日蘇中立條約還沒有被廢棄,因而斯大林沒有簽署這個宣言;不在場的蔣介石則是通過無線電報得知了宣言內容而簽署的。

《波茨坦公告》發表前後,美國人對日本人再加大了壓力。7月24日和28日第五艦隊的航母艦載機對吳軍港進行了轟炸,結果是戰列艦榛名、伊勢和日向擱淺,航母天城顛覆,葛城、鳳翔、龍鳳大損,巡洋艦磐手、出雲、青葉、利根、北上擱淺,大澱顛覆。

兩個月以前,小澤治三郎中將就任最後的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時,隻能說日本海軍作為一支能作戰的軍隊已經不複存在。而到了此時,已經可以說大日本帝國海軍已經不存在了。

山本五十六戰死以後,海軍秘不發喪。樞密院議長鈴木貫太郎聽說以後大吃一驚,在議會上要求島田繁太郎海相加以說明,島田的回答是:“事關海軍機密,恕不回答。”鈴木一拍桌子:“八嘎,我是海軍大將。”周圍大驚,“鬼貫”尚在。

而現在知道了一切的“鬼貫”,又準備怎樣來回答《波茨坦公告》呢?

二百五十一

7月28日,鈴木貫太郎向記者發表談話,內容是:“這個宣言,隻不過是在炒開羅宣言的冷飯。日本政府不會重視這個宣言,隻是采取‘默殺’的方法,我們要把戰爭進行到底。”

“默殺”這個詞,在日文裏的意思是“不予理睬”的意思,本來相應的英語意思是“take no notice of”和“ignore”,但也可以引申到“refuse”或是“reject”(拒絕)。當時的同盟社的翻譯是:“ignore it entirely”,而路透社和美聯社的翻譯則是“reject”。不能說路透社和美聯社翻譯錯誤,因為從鈴木貫太郎的講話所表示的“將戰爭進行到底”的字樣中,能夠很明確地推斷出“拒絕”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