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中國運-8大型反潛巡邏機(1 / 3)

運-8飛機係列

00海軍過去裝備有水轟5和運-8海巡兩種反潛巡邏機。運八海上巡邏機在原型機基礎上改進,機頭下加裝了搜索雷達,同時換裝和增加了單邊帶電台、慣異係統、奧米加導航係統,以及國產自衛告警係統、紅外搜潛係統、聲納浮標、救生裝置等。其偵察照相係統包括高中空光學相機、低空相機、紅外相機、紅外搜潛儀、聲納浮標及代投放裝置、聲納接收機、超高頻定向儀等,還增加了雷達員和搜潛員座椅,救生裝置包括5人救生艇或單人救生裝置。其他的改進包括:為提高防腐能力、延長使用壽命,該型機的外部蒙皮、鋼製零件及所有非氣密部分的鎂合金件,都采取了防鹽霧、防濕熱和防黴菌的三防措施;機身中段後部兩側各裝一側向相機艙門,尾下部裝一個垂直相機艙門,貨艙後大門左裝紅外相機、紅外搜潛儀、聲納浮標掛架,尾炮艙改為聲納員艙。

從這些改進項目看,運-8海巡機主要解決的是對潛艇搜索和發現,並沒有攜帶反潛魚雷,也就無法承擔攻擊任務,這是它與P-3C反潛巡邏機的最大區別。運-8海巡機是在運-8原型機的基礎上改進的,對其機體結構沒有進行大的改動,其機艙仍然是非增壓型,無法搭乘更多人員,這與P-3C巡邏機高達11人的機組形成強烈對比。海上巡邏機之所以要攜帶如此多的機組成員,是因為海巡機一次飛行時間長達10多個小時,而且雷達/聲納操作人員在此期間必須時刻緊盯屏幕,力圖從大量信號中找到潛艇的蛛絲馬跡,因此非常容易疲勞,隻有配備多名成員進行輪替才能保持較好的工作狀態。受機體結構的製約,運-8海巡機無法改成全密封座艙,其作戰效能也就始終受到人員耐力的限製,難以得到進一步提高。

1984年底開始裝備海軍航空兵部隊的運-8海上巡邏機數量可能在10架以上,它們所要承擔的不僅僅是南海海域巡邏任務,還包括了對反潛巡邏機這一新機種摸索使用方法、發展相應戰術的要求。正是有了這十幾架運-8海巡機多年來的使用摸索,部隊才能對新的運-8反潛機有針對性的提出設計要求,使其做到頂用、管用、好用;所以不管運-8海巡機性能是否落後,它都代表了海軍的努力方向,為航空反潛部隊今後的騰飛打下了基礎。

相對獵潛艇和輕型護衛艦而言,大型反潛機的主要優勢是速度快,可以迅速趕到潛艇出沒地點進行搜索壓製;單位時間內搜索範圍大,可以在廣闊海區內壓製敵方潛艇活動,迫使它們保持低速隱蔽行動;人數少,相比動輒上百人的護衛艦來說人員費用較低;受對方潛艇威脅小。它的主要缺點包括續航時間相對較短,需要多機輪換才能保持持續壓製;無法裝備變深聲納(水上飛機例外),難以探測位於溫躍層下方的目標;主動聲納浮標的探測效果無法與大型艦載中高頻聲納想比,對關機坐底或者低速潛航的目標難以發現;磁探儀工作深度有限,對水深30米以下的目標難以發現。考慮到這些優缺點,大型反潛機更適合在廣闊水域內進行反潛巡邏,壓製敵方潛艇不能進行快速航渡,縮小其截擊範圍。

前麵說過,我軍反潛作戰的主要目的是驅逐外軍擔負偵察預警任務的潛艇,確保我軍艦艇和水下潛艇隱蔽出航,保護水麵艦艇航行安全;主要做戰區域是港口附近和大陸架海槽通道,應該說在這些任務中反潛機相比獵潛艇並沒有太大的優勢。

由於反潛活動主要保障艦艇安全隱蔽通過,因此對快速應召反潛需求較弱,且當時也缺乏遠海水下監聽係統,因此反潛機反應速度快的優勢得不到發揮。反潛作戰海域靠近港口,或者局限在海槽通道周圍,因此我軍需要進行反潛巡邏的海域麵積比日本海自小得多,反潛機大範圍快速巡邏的優勢得不到發揮。外軍擔負偵察預警任務的潛艇主要保持3.5節左右的低速航行狀態,釋放出拖曳聲納進行遠距離搜索,並不需要進行高速航渡,反潛機聲納浮標對其難以發現,而獵潛艇上的中高頻主動聲納對此更有優勢。反潛機裝備海軍航空兵部隊,與潛艇、水麵艦艇不屬於同一兵種,在我軍軍事體係中相互協調程序繁瑣,不如同屬艦艇基地的獵潛艇部隊調動方便。我軍人員工資較低,沒有日本海自那樣沉重的人士預算壓力,缺乏專業軍士也導致人員素質不高,技術難度相對較低的獵潛艇更符合我軍的人員能力。

海軍之所以急著在1984年就裝備運-8海巡機,筆者估計主要是出於搜索海上目標的需要,以滿足海軍掌握第一島鏈內近海海域外軍艦艇活動情報的需求,其反潛能力不過是附帶要求,這點可以從運-8海巡機缺乏反潛攻擊能力得到側證。運-8海巡機研製要求於1983年提出,當時我國海軍借1980年遠程彈道導彈全程實驗之機的大發展高潮已過,重點項目是當年下水的戰略核潛艇;如果說運-8海巡機的主要任務是保護戰略核潛艇,那麼至少有兩個疑點:一個是我國戰略核潛艇長期部署在北海艦隊,其活動區域可能是渤海的老鐵山水道或者北黃海西側,那裏隻用獵潛艇和護衛艦就能完全控製,根本不需要大型巡邏機配合。第二個是要保護戰略核潛艇就需要飛機有對潛攻擊能力,而運-8海巡機的改進中恰恰沒有這一部分,它也就不能真正起到為戰略核潛艇提供安全水域的作用。相反,如果說海軍的目的就是對第一島鏈內近海進行偵察巡邏,掌握外軍活動狀況,那麼運-8海巡機完全能夠滿足要求。因此運-8海巡機這個名字確實要比運-8反潛機更加貼切,海軍沒有將其徹底改為P-3C那種反潛巡邏機也是符合當時客觀情況的。

中國海軍的任務

大型反潛機的使用方法是由其所承擔的任務決定的,而它的任務又取決於我國海軍的需要,因此在分析我軍大型陸基反潛巡邏機的任務之前,有必要先把我國海軍承擔的任務和麵對的作戰環境分析清楚。分析我國海軍的任務有兩個基本出發點,那就是保護經濟發展和維護國家安全:從保護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說,海軍需要發展遠洋護航和海外兵力投送能力;從維護國家安全的角度講,需要提供可靠的海基核反擊能力、增強近海海域控製能力、發展遠洋打擊能力。執行這些任務的基本手段則包括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航母戰鬥群、兩棲攻擊戰鬥群、岸基航空兵、巡邏艦艇等。

簡單的說,我國海軍在2010-2020年間的主要任務可以大體分成以下幾個方麵:

①保護己方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確保我國海基戰略核反擊力量的威懾能力;

②增強對第一島鏈內海域的控製能力,製止敵人從這一海域對我國發動的攻擊;

③獲取並增強遠洋戰役打擊和兵力投送能力,牽製其他國家兵力部署與調動,增強我國軍事博弈實力;

④支持海警海監等部門維護我國海上權益;

⑤搜集積累相關海域、相關地區的各種資料,為今後的發展打下基礎。

在這一時間段內,我國海軍的主要任務海區將集中在黃海、東海、南海和西太平洋,圍繞第一島鏈附近海域的控製權展開活動,同時在日本海、孟加拉灣的活動也將逐步增加。黃海和東海夾在我國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台灣島之間,海區寬300至600千米,水深25至2700米,屬於典型的陸間海。由日本列島和台灣島組成的第一島鏈隔在東海與西太平洋之間,島架寬2-50海裏(1海裏=1.875千米),海底地形複雜水文條件多變。第1、2島鏈之間的西太平洋區域寬約1-2千千米,南北長2千多千米,海域麵積廣大便於大型艦艇編隊機動。這些海區的自然地理特征特征對我國海軍的作戰使用有著巨大的影響,例如東海海域麵積狹小,陸基航空兵和輕型水麵艦艇編隊足以進行偵察監視,不適合大型艦艇編隊隱蔽活動,而西太平洋海域則恰恰相反。

上述海軍總體任務可以細分為各具體任務,具體任務決定武器裝備的運用方式和性能要求;在上述五大類任務中有四類與大型反潛機直接相關,對反潛機運用起決定作用。在保護戰略核潛艇的任務中,反潛機需承擔海域偵察監視、對不明目標抵近識別、跟蹤驅逐別國水麵艦艇、應召反潛等任務;控製第一島鏈的任務中,反潛機除上述4點外還需承擔壓製別國潛艇活動、對水麵目標進行補充打擊、海上搜索救援任務;支持海警維權任務中需承擔海域偵察監視、對不明目標抵近識別、引導海警攔截的任務;搜集海域資料的任務中承擔搜集氣象、水文資料的任務。

以上各任務互相交叉,按照任務類型來分就是偵察\監視\目標識別、巡邏與應召反潛、海上打擊、搜索救援4大類;但由於各個任務的具體情況不同,因此不能一概而論,需結合具體情況分別進行說明。

東海黃海地理對潛艇活動的影響

我國大型反潛機在東海、黃海海域的反潛行動是海軍日常行動的一部分,它既是為了保障我國潛艇和水麵艦艇部隊順利出航,也是為了防止美國、日本潛艇部隊對我進行偵察和打擊;其行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與雙方潛艇部隊的活動態勢,而雙方潛艇部隊的活動又取決與黃海、東海的自然地理特征,隻有結合實際海洋資料才能對此進行有效的分析。

黃海麵積38萬平方公裏,平均深度44米,由東南向北逐漸變淺,近岸水深多在60米以內,唯南黃海中央及東南水深在80米以上,最大深度位於濟州島北側深140米。平均水深較大的黃海槽深60至80米,自濟州島以南開始沿黃海中部向西北伸延,分別進入北黃海、青島外海和海州灣。朝鮮半島沿岸的水深大於西側沿岸,北部有許多與海岸成垂直走向的水下沙脊,南部島嶼林立水下地地形複雜。黃海西岸的蘇北海岸是一片廣闊的灘塗、淺水地帶,水深不足20米;水下潮流脊群由70多個大小沙體組成,並以弶港為頂端向外呈輻射狀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