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秦國的力量一點點強大起來。為了富國強兵,秦昭襄王很重視農業生產和水利建設,水利學家李冰受到了他的重用。
一天,李冰被召進宮中,秦昭襄王對他說:“現在蜀郡缺人,朝廷打算派你去做太守,可那裏才並入我們秦國不久,人心不定,不知你會用什麼方法去統治?”李冰回答:“我沒有什麼靈丹妙藥,但我相信隻要我一心想著老百姓,為他們造福,他們就會支持我。”秦昭襄王對李冰的回答很滿意,於是就派他到蜀郡去做太守。
李冰到蜀郡後,立即著手了解民情。他看到成都平原廣闊無邊,土地肥沃,卻人煙稀少,非常貧窮。他很納悶,就問當地的百姓,一位老人指著貫穿成都平原的岷江告訴他:“就是因為這條害人的河,從我記事起就年年泛濫,不光莊稼顆粒無收,連村莊都要被淹沒。”李冰恍然大悟。他決心要征服這條河,為當地的老百姓謀福。
他帶著兒子二郎先對岷江流域進行了全麵考察,幾次深入高山密林,追蹤岷江的源頭。他發現岷江在發源地一帶,沿江兩岸山高穀深,水流湍急,而到了灌縣,地勢變得平坦,從上遊挾帶來的泥沙淤積而使河床抬高。在灌縣城西南麵有一座玉壘山,阻礙江水東流,每年夏秋洪水季節,常造成東旱西澇。
經過周密策劃,李冰親自帶人在玉壘山鑿開了一個二十米寬的口子,叫它“寶瓶口”。然後在江心用構築分水堰的辦法,把江水分做兩支,使其中一支流進寶瓶口。堤堰前端開頭猶如魚頭,所以取名叫“魚嘴”。它迎向岷江上遊,把洶湧而來的江水分成東西兩股。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東股的叫內江,是灌溉渠係的總幹渠,渠首就是寶瓶口。李冰規劃修建了許多大小溝渠連接寶瓶口,組成了一個縱橫交錯的扇形水網——這是都江堰的主體工程。
為了進一步控製流入寶瓶口的水量,在魚嘴分水堰的尾部,李冰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飛沙堰”溢洪道。當內江水位過高時,洪水就經由平水槽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可充分保障灌區免遭水淹。同時,由於流入外江的水流的漩渦作用,還有效地衝刷了沉積在寶瓶口前後的泥沙。這些輔助設施使都江堰成為一個宏偉而縝密的係統工程。
都江堰工程使成都平原杜絕了水患和旱災,生產迅速發展起來,而且從內江下來的水還可以灌溉十幾個縣,灌溉麵積達三百多萬畝。從此,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千裏的富庶之地,獲得“天府之國”的美稱。除都江堰外,李冰在蜀郡還主持興辦了其他一些水利工程,這些都為開發成都平原、發展農業生產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由於李冰父子一心為百姓謀福利,老百姓給他們修了二王廟,並尊稱他為“川主”,以作紀念。
【博聞館】
伏龍潭的傳說
傳說李冰到蜀郡做郡守以後,聽說江神作怪,每年要百姓選兩個年輕姑娘做他的新娘,否則就要湧起漫天的波濤來危害百姓。
李冰知道後怒不可遏,從腰間拔出劍來,跳下江去。過了一會兒,隻見江上波濤洶湧,一頭蒼灰色的牛和一條蛟龍在拚死角鬥,鬥了一兩個時辰,牛和蛟龍忽然消失了蹤影。
隻見李冰氣喘籲籲地從水裏出來,對大家說:“剛才我變成牛和江神戰鬥,如今江神怕我算計他,等會也要變成牛來和我戰鬥。我拿白色帶子拴在身上做標記,你們備好弓箭朝那沒有標記的牛身上射。”說罷,李冰便又奮身躍進江裏。
一會兒,雷聲震響,大風號呼,見兩條蒼灰色的牛廝打在水麵上,其中一頭牛的腰間有條白色帶子,大夥兒忙去射那條沒有標記的牛。
江神被射傷後落荒而逃,被緊追上去的李冰生擒活捉。李冰怕它還要興妖作怪,就把它用大鐵鏈拴住,鎖在後來治水鑿成的離堆(李冰當年開寶瓶口,引岷江水灌溉川西平原時鑿玉壘山而分離出來的小土堆)下麵。離堆下麵有個極深的潭,終年都不幹涸,由於蛟龍鎖在潭裏,這潭就叫伏龍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