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初年,我國西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常騷擾漢朝邊境,殺人放火,搶奪財物,不但給人民的生活帶來很大痛苦,也給當時的封建統治帶來了威脅。漢武帝即位以後,就開始做反擊匈奴的準備。
公元前139年,張騫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尋找並聯絡曾被匈奴趕跑的大月氏,合力抗擊匈奴。
臨行前,漢武帝召見了張騫,親手把旌節(使臣出使的憑證)交給了他,語重心長地說:“大月氏遠在萬裏之外,一路上風沙險惡,你們可要多多保重啊。”張騫跪在地上,激動地說:“隻要還有一口氣,我絕不敢辜負陛下和天下百姓的期望。”
張騫一行從長安起程,經隴西向西行進。一路上日曬雨淋,風吹雪打,環境險惡,困難重重。但他信心堅定,不顧艱辛,冒險西行。當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後,就被占據此地的匈奴騎兵發現。張騫和隨從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單於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後,自然不會輕易放過他,於是把他們分散開去放羊牧馬,並嚴加管製,還給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一是監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但是,張騫堅貞不屈,他一直保存著旌節,並等待時機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過了十一個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鬆下來。張騫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繼續向西行進,來到了大宛國。在大宛王的幫助下,張騫先後到了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遊安居樂業,不願再東進和匈奴作戰。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但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後又設計逃出,終於曆盡千辛萬苦,於十三年後回到長安。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內地的人們了解到西域的情況,更激發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
公元前119年,漢王朝為了進一步聯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這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順利到達了烏孫,並派副使訪問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國家。但由於烏孫內亂,也未能實現結盟的目的。
張騫為漢朝和西域各國的友好交往作出了重大貢獻,西域的石榴、葡萄、芝麻、大蔥等植物,大象、孔雀、獅子等許多珍禽異獸,還有琵琶、箜篌、胡笳等樂器都陸續傳進了漢朝。漢朝的許多物產和先進技術,例如冶鐵、鑿井等技術都傳到了西域各國,特別是中國的絲綢也源源不斷地傳到西域,又由西域各國傳到了更遠的歐洲。
當時人們就把張騫開辟的這條溝通漢朝和西方的通路叫做“絲綢之路”,這個美麗的名字和這條通路一直保持到今天。
【博聞館】
風靡古羅馬的中國絲綢
絲綢之路將華麗輕薄的絲綢傳入古羅馬後,立即受到羅馬人的青睞,因為古羅馬當時沒有棉花,衣服的料子一般都用毛和麻。
公元前1世紀中葉,愷撒在舉行凱旋式時,第一次向羅馬人民展示了戰爭中繳獲的中國絲綢,引起了巨大轟動。古羅馬人對其評價是毀譽參半:一方麵,絲綢服裝以其輕薄柔軟的質感受到古羅馬女子的青睞;另一方麵,由於絲綢質料的與眾不同及其昂貴的價格讓普通人承受不起。以至於公元14年,在奧古斯都臨終前,元老院下令禁止男性公民穿絲綢服裝,對婦女使用絲綢也作了一定的限製。然而這一禁令並未起到多大效果,羅馬上層人物對中國絲綢的興趣依然不減,羅馬與中國間的絲綢貿易依舊興隆,貴族甚至以擁有一片絲綢為榮,甚至不惜為絲綢而戰。
當時,絲綢對於羅馬人而言充滿了神秘。他們不知道絲綢是怎麼製造的,又是從何而來的。對於遙遠東方的漢朝文明,羅馬更是一無所知。羅馬著名的學者老普林尼在他的《自然史》中曾這樣推測絲綢的來源:“絲繭是生在樹葉上的,取來用水濕一濕,理成絲,裁成衣服,光輝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