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落下閎修改曆法(1 / 1)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它是誰定下來的呢?那就是西漢時的天文學家落下閎。

從小生活在鄉間的落下閎一直醉心於天象觀察,漆黑的夜空裏閃耀著那麼多星星,在他眼裏就像滿天的寶石一樣。

他還是個小孩子時,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仰望星空,直到脖子酸了、眼睛痛了才去休息。小落下閎常想,為什麼月亮有時候圓圓的像一張餅,有時候又彎彎的像一張弓呢?為什麼有的星星那麼亮,有的卻很暗呢?為什麼頭天晚上星星越多,第二天的天氣越好呢?

他拿這些問題去問大人,可是大人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他的求知欲越來越強了。落下閎開始讀書識字後,偶爾看到了一本天文方麵的書,一下愛不釋手,這本書解答了他的好多疑問,給他開了另外一個世界的大門。

落下閎從此認真鑽研起天文學來,經過一段時間,積累的知識越來越多,他用天文學知識也幫助了不少人。

有一年的夏天特別炎熱,陽光毒辣辣的,鄉親們都忙著曬糧食。落下閎走了過來,對他們說:“大夥兒趕緊把糧食收了吧,等會兒不是起風就是下雨。”

有人不相信,反駁道:“現在一絲風一片烏雲都沒有,怎麼會下雨呢?”落下閎說:“我早上看雲彩像魚鱗一樣,天文書上說過這種雲彩預示著不下雨也會起風。大家還是謹慎些吧。”

有些人相信了,忙收了糧食;有些人卻將信將疑,還是繼續曬糧食。落下閎見勸說無用,也隻好離開了。不久後,真的下起雨來,沒聽落下閎話的鄉親們後悔莫及。

西漢建立初始,仍沿用秦代曆法,即顓頊曆。到了漢武帝元封年間已經有一百多年了,誤差積累已很明顯,所以漢武帝決定改曆法,於是從全國各地找來了有才能的民間天文學家,和官方的天文學家一起合作。

落下閎的名氣在家鄉慢慢傳開了,後來經司馬遷推薦,被漢武帝征召入京,與當時的官方天文學家唐都、鄧平一起修改曆法。

在改曆過程中,曾發生激烈的爭論,大家各有方案,相持不下,最後形成了十八家不同的曆法。經過仔細比較,漢武帝認為落下閎與鄧平的曆法優於其他十七家,遂予采用,於元封七年頒行,並改元封七年為太初元年,因而新曆又稱為太初曆。

太初曆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記載的曆法,落下閎將孟春正月改為歲首,即《太初曆》裏一年的開始,依照春、夏、秋、冬順序,至冬季陰曆十二月底為歲終,使農事與四季的順序相吻合,有利於農業生產發展。

落下閎確立正月為歲首後,人們將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新年”,民間習稱“過年”,民間也就有了“春節”的說法,一直沿用至今。

【博聞館】

司馬遷和天文學

說到司馬遷,我們第一反應就是他編撰了《史記》,卻不知道他還是一位當之無愧的天文學家,他寫了《曆書》和《天官書》,開創了中國史書係統記述天文學資料的優良傳統。

自古以來,人們認為日食和月食是不可預測的天變現象。在驚懼之下,人們認為這是上天的示警,但是司馬遷分析了曆代的月食記錄,他打破月食不可預測的成見,總結出月食現象的發生存在一種周期性的規律。

在司馬遷之前人們雖然早已觀測到五大行星有逆行,但認為除了火星和金星的逆行之外,其他都是一種反常的變異;司馬遷分析了漢興百餘年來的史官行星觀測記錄,並結合他自己的觀測驗證,他發現,在五個行星的運動中都有規律地出現逆行現象,並指出,行星在逆行時比順行時可能更加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