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氾勝之科學種田(1 / 1)

現在我們去鄉下,偶爾還會見到農民種田時會在種子上粘上一層糞殼作為種肥,這種方法是西漢末年一位叫氾勝之的農業學家發明的,叫做溲種法。

氾勝之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自幼對農作物生長和栽培很感興趣,喜歡研究農業技術,注意搜集、總結家鄉農民的生產經驗,積累了豐富的農業知識。後來,他做了朝廷命官,也時時想著農業豐收,惦著百姓的溫飽。

當時關中地區地少人多,由此而引起的棄農經商的問題成為令西漢政府非常頭疼的大事。為此,政府曾經多次將公田借給貧民,但這對於問題的解決畢竟是有限的。氾勝之為解決這個問題也在不懈努力。

瓠子是當時西安地區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但由於瓠子既不耐旱又不耐澇,產量一直低而且不穩定。氾勝之聽說有一位農民是種瓠子的行家裏手,就親自登門拜訪。

老農一見朝廷的官來了,嚇了一跳。氾勝之笑眯眯地說:“您別害怕,我是來拜您為師的。”老農更奇怪了,心想我一個大字不識的種田人怎麼能當老師呢?

氾勝之脫下官服,換上粗布衣和草鞋,住在了老農家裏,每天和他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農最初以為這個朝廷官員是心血來潮,後來越看越不像,就忍不住問:“大人,您真的是向我學種瓠子的?”

“那還有假?方圓百裏就您的瓠子種得最好,我特地來向您學習,希望把您的經驗推廣給其他人呢。”氾勝之答道。

老農這才相信,於是帶著氾勝之種田時,將自己的經驗傾囊相授:告訴他種田不能誤農時,耕作時要選雨天而不是旱天,立春前,可以拿一根長木棍埋在土裏,立春後拔出,就能將地裏的樹根、草根拔掉……

氾勝之非常虛心地聽著,也不時和老農討論自己的看法,他提出了溲種法,建議用追肥促進作物生長,還親手反複做種植試驗。他終於總結出了一套瓠子種植高產技術,即種瓠法。用這個新技術栽種的瓠子,個兒長得特別大,一個可抵過去的十個大。

氾勝之總結自己指導農業的經驗,整理成書,後通稱《氾勝之書》。這是我國第一部較為完整的農業科學專著,發展了戰國以來的農學,在當時享有很高的聲譽,對後世也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博聞館】

古人的種田肥料

我們現在都知道,為了讓莊稼長得好應該用化肥。在沒有化肥的古代,古人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春天時,古人用紫雲英、苜蓿等綠色植物和河泥搪草糞,栽秧時將草糞均勻撒入田裏。夏秋之季則大搞“海陸空”,即撈水草,鏟旱草,摘樹葉,采集的這些原料或直接入田,或下豬圈讓豬吃,和豬糞拌和了再下田。冬天則下河扒河泥,用泥漿將麥子油菜澆一層,猶如給越冬作物蓋了一層棉被,既保暖又施了一層肥。

古人也經常用糞肥,因為糞便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經過微生物的作用,可以從中分解出植物生長所需要的各種元素。要是將糞便和土混合然後放置一段時間後(農村叫漚糞),糞便被微生物分解,農民稱為糞熟了,然後把這種糞土施到田裏,能大大地促進農作物的生長,而且還沒有工業生產的化學肥料的副作用,是名副其實的綠色肥料。

馬可·波羅到中國後,看見每天早晨會有農民進城收集糞便做肥料,覺得非常稀奇,但他也發現經過糞肥澆灌的莊稼確實長得不錯。他的遊記也讓西方人了解到糞肥的作用,並且開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