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宋應星寫《天工開物》(1 / 1)

宋應星出生在一個世代書香的人家,他幼時在家塾中就讀,聰明好學,幾歲就能做詩,看書過目不忘,深得老師及長輩的喜愛。雖然宋應星熟讀經史及諸子百家。但是他對枯燥乏味的八股文不感興趣,喜歡音樂、做詩,常與同窗好友遊山玩水,吟詩作賦,縱論天下。

課外,他還喜歡學習被當時讀書人稱為“旁門左道”的各種物件的製作技術。有一次,他和幾個朋友到別人家做客。那人家裏擺滿了許多大小、形狀、顏色、圖案都不同的花瓶。宋應星立即對這些陶土製成的花瓶產生了興趣,不斷詢問這些花瓶的製作方法。朋友卻搖頭對他說:“這些花瓶的製造方法,不過是雕蟲小技罷了,不值得我們讀書人學習。”宋應星卻想:“這些日常生活用品,我們都不知道是怎麼來的,這隻說明自己的無知,怎麼能簡單地看作雕蟲小技呢?我一定要把它們搞懂。”於是,他開始留心做各種技藝資料的收集和記錄。

那時候的讀書人不從事體力勞動,紈絝子弟和經士之家更是不分五穀。一次,宋應星在一家酒館和幾個舉人吃飯,點了一盤花生米。其中一個舉人問:“這花生啊,大家說是怎麼長出來的啊?”另一個舉人不假思索道:“肯定是樹上結的唄!”還一個舉人搖頭道:“不,我覺得是水裏長的。”這場令人啼笑皆非的爭論讓宋應星陷入了沉思,他想,我們讀了這麼多四書五經,卻沒有一本書告訴我們花生是怎麼長出來的,那麼讀這種書有用嗎?

宋應星二十八歲考中舉人後,五次進京會試均告失敗。但是這五次跋涉,讓他見聞大增,宋應星感慨道:“如果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裏不出去,那多少事情都看不著聽不到啊。”他在田間、作坊調查到許多生產知識,他知道了鹽和糖是怎麼做的,衣服上的顏色是怎樣染的,油是怎樣榨的,酒是怎樣釀的……這些知識讓他大開眼界,宋應星越來越感到封建科舉製度的弊端,於是打消了做官的念頭,回鄉去侍奉老母。

後來,他收集了豐富的資料,寫下了一係列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著作,最有名的是《天工開物》,這本書詳細介紹了各種農作物和工業原料的種類、產地、生產技術和工藝裝備,以及一些生產技術經驗,並附有大量插圖,甚至具體描述了生產中的各種實際數據。

【博聞館】

《天工開物》影響世界

19世紀上半葉,《天工開物》引起了法蘭西學院著名漢學家儒蓮的注意,他便陸續翻譯介紹《天工開物》,在法國重要的科學刊物上刊登,後轉載在英國和德國的科學刊物上。譯作一發行,立即引起了歐洲各國農業科學家的關注。此後,這本書不但在法國不脛而走,而且當年就被轉譯成意大利文、德文以及英文。

明末清初,《天工開物》流傳到日本,成為日本人普遍閱讀的中國書籍之一。日本許多學者紛紛引用《天工開物》中的科學技術資料,推動了日本近代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