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間,有一位天才型的清代火器製造家,他就是戴梓。在父親的影響下,少年時的戴梓喜歡上了機械製造,曾自己製造出多種火器,其中的一種能擊中百步以外的目標。因為他的才能傑出,被康親王禮聘從軍,去浙江和福建收服耿精忠叛軍。
戴梓為清軍發明了一種名叫連珠火銃的武器,也叫二十八連珠火銃。銃背是彈匣,可貯存二十八發火藥鉛丸。銃機有兩個,相互銜接,扣動一機,彈藥自落於筒中,同時解脫另一機而擊發。這種武器的設計十分巧妙,不僅解決了舊式火銃用火繩點火,容易遭受風雨潮濕影響的難題,同時也吸收了西方洋火器能夠連續射擊的優點,使用方便,是現代機關槍的雛形,比歐洲人發明的現代機關槍早兩百多年,威力和優越性超過當時世界強國的同類火器。可惜的是,連珠火銃並沒有受到當時統治者重視,乾隆後就失傳了。
戴梓的才能很受康熙皇帝器重,一次,荷蘭政府派遣使者來到中國,並進貢“蟠腸鳥槍”。康熙叫來戴梓,問道:“荷蘭鳥槍十分精巧,你能仿造嗎?”戴梓借來荷蘭使者的“蟠腸鳥槍”看了看,信心十足地說:“臣會!”
幾天後,戴梓就仿造了十支槍,康熙將仿造的槍回贈給了荷蘭使者,讓使者目瞪口呆。不久,他又奉命仿造“佛郎器”(西班牙、葡萄牙所造的炮),隻花了五天就完成了。
一次,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曾向康熙炫耀他們國家發明的“衝天炮”(又稱“子母炮”),他得意洋洋地誇口說:“衝天炮啊,威力無比,隻有比利時人能造,你們中國人是造不出來的。”結果戴梓隻用了八天時間就造成了。
衝天炮造好後,康熙率眾臣親臨現場觀看試射,衝天炮的火力威猛,彈無虛發,康熙非常高興,並且大加讚賞,立刻為此炮賜名為“威遠大將軍”,並下令把製造者戴梓的姓名鐫刻在炮身上以示紀念。威遠大將軍炮在日後平定噶爾丹叛亂的戰鬥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博聞館】
旋轉九十度的毛瑟槍
在抗戰電影和小說中,我們常能看到一種叫“盒子炮”的手槍,其實它就是駁殼槍,正式名稱是毛瑟軍用手槍。它是在1894年,由毛瑟兵工廠的技師費德勒兄弟研製的。
這種手槍雖使用便捷,但射擊時彈跳出的彈殼總是在射手麵前跳動,既有可能擊傷射手麵部,又容易分散射手的視線注意力,因此許多射手都不喜歡毛瑟手槍。
20世紀初,中國軍閥混戰,一些人開始從歐洲進口槍炮,以壯大力量。當時歐洲各國出於侵略的目的,普遍限製把軍火賣給中國,但他們不喜歡的毛瑟手槍卻不在管製之內。後來,中國的兵工廠也開始仿造毛瑟槍了,那時它已有中國名稱,叫駁殼槍或盒子炮。
後來駁殼槍到了紅軍和遊擊隊員手中,又發生了巨大變化。在看《平原遊擊隊》《鐵道遊擊隊》等電影時,人們會發現遊擊隊射手在射擊時,不是端平槍體,而是將槍體旋轉九十度,讓彈跳出的子彈殼不在麵前晃,而是呈水平方向飛出、散落。這樣一來,從根本上排除了子彈殼飛出擊傷射手或幹擾視線的副作用。
旋轉九十度用槍,震驚了歐美槍械製造者。德國的槍界專家驚歎:“毛瑟手槍隻有在中國才得到如此廣泛的應用,也隻有在中國,這種武器才取得真正豐富的實戰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