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其濬是清代嘉慶年間的狀元,後來當了官,他不同於一般官吏喜歡追名逐利,而是對植物學與礦產學有濃厚的興趣。
吳其濬很小的時候就很喜愛大自然中的紅花綠草和蒼鬆翠柏。他是一個有心人,在遊玩的同時,對見到的植物總要仔細觀察,然後提出一些自己不能解釋的問題來,而且總要追根究底。
他十幾歲時,看到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其中提到一種植物叫冬葵,也就是我們今天吃的冬莧菜。這種菜主要種植在南方,北方人見得少,加上味道不是特別好,李時珍將冬葵放到了隰草類,認為它是不能吃的草。吳其濬是河南人,也沒見過冬葵,他問了很多人冬葵長什麼樣子,能不能吃,大家都無法回答。
麵對他的問題,家人很不理解,勸道:“不就是一種植物嗎?何必這樣刨根問底。”吳其濬認真回答:“雖然書本上說它不能吃,但我沒親眼見過,也沒親口嚐過,怎麼知道真假呢?再說,世界上有這麼多種花草樹木,我要是能都見到,再把它們分類整理一下,該是多麼有意義的事啊!”
後來,吳其濬到江西做官,一次同僚請他吃飯,桌子上有一盤不認識的蔬菜。他問同僚這是什麼菜,同僚回答:“這是蘄菜啊,我們經常吃的。”吳其濬回憶起《本草綱目》裏的冬葵,發現它就是蘄菜。他又問同僚:“這種菜吃了有什麼好處?”同僚告訴他,蘄菜營養豐富,能清熱潤燥,利尿除濕,還可以滑腸,解毒。他去湖南做官時,發現湖南人也吃冬葵,隻不過在當地叫做冬寒菜。
吳其濬恍然大悟,這才明白了李時珍所說的是錯的,冬葵應該放在菜部裏才對。他決定利用去各地巡視的機會,深入調查,廣泛采集植物標本,繪製成圖,並結合曆代的有關文獻進行研究。
他編寫了約八十九萬字的《植物名實圖考長篇》,收錄植物838種,還編寫了《植物名實圖考》,全書收載的植物1714種,是曆史上記載植物種類最多的著作。這些書裏記載的植物,多數是吳其濬親自觀察和訪問所得,他徒步走過千山萬水,一筆一劃畫下了各種植物的形態。
【博聞館】
雌蕊、雄蕊的由來
我們今天在生物書上看到的植物雌蕊、雄蕊這些名詞,最早是誰提出來的呢?他就是瑞典植物學家林奈。
1735年,不到三十歲的林奈出版了《自然係統》,他大膽顛覆傳統,使用了一種前人從沒使用過的植物分類方法——用植物雌、雄蕊的形態和數量作為分類方法。在當時,營養器官的形態一直被認為是植物分類最重要的標準,當時最流行的分類方法是依照花瓣的形態數量。林奈這本書立刻掀起了軒然大波,很多資深植物學家都認為這個毛頭小子異想天開又太不矜持。
盡管如此,林奈用植物生殖器官分類的思想,很快被證實了正確性,而且被廣泛認同。此後他又出版了《植物種誌》,在這部著作中共收集了5938種植物,用他新創立的“雙名命名法”對植物進行統一命名。而林奈也因為這些貢獻,成為了被大多數人認可的植物學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