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愛生活,巧應用(2 / 3)

一回到家,我就對媽媽說了這件事。媽媽一聽,十分著急,說:“真的?明天我領你去邢台眼科醫院看看。”哎呀,這一整天,我的心就一直忐忑不安呀:千萬,千萬別真的近視了!

×月×日 星期三 多雲

上午,我和媽媽到了眼科醫院。在大廳裏,我還在想:不會吧,我難道真近視了?

醫生來了,領我們到了檢查室,先給我滴了幾滴眼藥水。媽呀,這是什麼破藥水呀,真難受!

過了一會兒,開始了全麵的檢查。沒想到,我真的近視了:2.0的“千裏眼”竟成了1.4的“及格眼”,我真的近視了!這真是太煩人了!

由於散了瞳孔,要等一個多月才能配眼鏡。等等吧,老天!

×月×日 星期四 小雨

唉,真是悲哀啊!我竟然成了“四眼田雞”。很快,同學們就給我“送”了一個外號,叫“胖翻譯”。不但如此,每天睡覺前還要做半個小時的眼睛護理,滴那該死的眼藥水。我真感到有些無奈。

可這樣的下場又能怨誰呢?一切都怪自己:整天都是長時間玩電腦、看電視,而且看電視時,恨不得把眼睛和屏幕貼到一起,躺在床上看漫畫書……想想,可真後悔呀!

我期待那一天,那一天,我不用再戴眼鏡,我的眼睛又變得明亮起來……

幫你學鑒賞

文章以連續幾則日記架構全篇,記錄了自己近視後的煩惱,內容集中。懷疑近視—擔心近視—確定近視—反省近視的原因—期待近視消失,“我”的心理感受真實生動,變化鮮明,將文章一線貫之,也增加了事情的曲折性。日記的形式和內容巧妙結合,天氣情況很好地襯托了自己的心情。

滿分快車道

注重心理描寫。在敘事過程中,適當地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能反映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情感變化。如本文,作者就注重自己的心理描寫,緊扣標題,表現了自己近視的煩惱。

書信

沒關係,您已經盡力了

佚名

親愛的爸爸:

當我看見您為我而奔波、愁眉苦臉、唉聲歎氣時,您知道我有多不忍嗎?我一直認為我是您的累贅,但您時常語重心長地對我說:“都說女兒是爸爸的前世情人,所以,不管多苦多累都要把自己的女兒給養好。”所以,我今天要為常常感歎自己沒有能力的您說一句:“爸,沒關係,您已經盡力了。”

聽爺爺說,您小時候因為家庭貧寒而荒廢了大好年華,很小就去當學徒了,又不幸因患病沒錢醫治而殘疾了。您為了這個家,為了我的學習生活,忍著痛,不怕苦不怕累地奔波著,忙碌著,但因為身體的缺陷,每天都過著愁明天的生活。於是您怨恨自己的無能,怨恨自己這麼沒用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當這時,您知道我的淚會因您而流嗎?爸,其實您已經盡力了,真的,您的女兒看在眼裏,記在心裏啊!

聽嬸嬸說,我小時候體弱多病,可因為家裏拮據,我的病一拖再拖。嬸嬸有偏方,您為了找到偏方上的藥草,不辭辛勞地上山去找。您受傷了,那種藥草卻沒能被您摘取,於是您沉默了一整天,隔幾十分鍾就來看我。從您深邃的眼眸裏,我看到了您的無奈,即使那時我還不懂,但現在我想對您說:“沒關係,您已經盡力了”。

聽媽媽說,我上初中的花費大,您給我交了書雜費就沒錢買肉給我補身體,於是您找了兩份工作,早出晚歸。可禍不單行,媽媽又患病了,家裏更拮據了,於是您愁眉苦臉,唉聲歎氣,又開始責備自己。爸,真的沒關係,您真的已經盡力了!

親愛的爸爸,您無須責備自己,因為您的女兒已經懂事了;敬愛的爸爸,您無須唉聲歎氣,因為您已經盡力了;慈愛的爸爸,您無須感歎人生,因為我已經能理解您了。

您的女兒

×年×月×日

幫你學鑒賞

本文從“我”、爺爺、嬸嬸、媽媽的角度,角度多變地刻畫了爸爸的形象,表達了“我”對爸爸的感激和理解。文章緊扣標題展開,運用反複,主體部分的幾個段落皆以“沒關係,您已經盡力了”類的句子作結,中心突出。作者善用修辭,“聽××說……”的三個排比段,使文章更具層次感;結尾的排比句,使情感的抒發更強烈。

滿分快車道

情感濃鬱。一封傾注了作者情感的書信,往往更能打動讀者。如本文,字字句句都飽含真情,爸爸對家庭的付出、對“我”的愛,“我”對爸爸的感激和理解,都讓人動容。

你我走過的日子

佚名

井次於狼:

你好!我到目前為止沒料想到的事有兩件:第一件是我竟會在考場給你寫這封信,我此刻想起的隻有你;第二件就是一星期前我寫了一篇隨筆《家有小狗》,幾天後你就不見了。

你記得與我第一次見麵嗎?你從紙盒子裏膽怯地伸出頭,一看到我就馬上縮回去。我沒想到,從那以後與你走過了一段如此美麗的日子,在最艱難的初三。

或許隻有你會每個星期五準時在家門口拉屎,設下埋伏等我到來;或許隻有你會在我掉落的試卷上撒尿,不管那是英語試卷,還是數學試卷;或許隻有你會在我看電視的時候偷偷地把我的拖鞋叼走,等我發現,我拿起另一隻拖鞋扔向你,奪回的拖鞋已有了兩個可愛的牙印。我總是教不會你不用牙,當我把手指伸入你的嘴時,你總是輕輕用牙抵住我的手指甲,在上麵磨啊磨啊。你磨一下,我就用拖鞋輕輕拍一下你的頭,你卻不知道那是懲罰,反而磨得更加起勁了,但一點也不痛,癢癢的。你的牙印,現在還留在我的手指甲上。

你知道嗎?剛才我笑了,考場真是一個不適合給你寫信的地方。監考老師好奇地看著我,她怎麼會明白我與你在一起的日子有多麼快樂?

給你取名“井次於狼”,是想讓你“僅次於狼”。可是你……我怎麼也不明白,不知從哪兒來的食物讓你拉了幾天的肚子,一個庸醫竟然讓你這麼早就離開了我……

你知道嗎?小井,我有點寫不下去了,考場裏這麼安靜,我竟然聽到了眼淚掉下的聲音。

對了,你還記得你咬過的那雙拖鞋嗎?我把一隻與你埋在一起,那是你唯一的玩具,另一隻我自己留著。

媽媽告訴我,說你死前一點聲音也沒有,仿佛要去一個該去的地方。小井,你不會是我的守護天使吧?因為太愛我,所以你偷偷瞞過上天的眼睛,來到凡間,陪我走過這最艱難的日子,但是被發現了,你又不得不離開。小井,花開了又落,但一定還會再開,我永遠也不會忘記與你一起走過的日子!

此致

敬禮!

你的好朋友:某某

6月14日

幫你學鑒賞

作者借助書信的形式,回憶了自己與小狗井次於狼一起走過的日子,選材新穎。文章表達靈活,有記敘,有抒情,句式多樣,尤其是作者接二連三地提問,情感更為強烈。小狗的生與死形成鮮明對比,也使“我”的心情有了巨大變化,從快樂到悲傷,真情實感浸透於字裏行間,讓人感動。

滿分快車道

對話事物,彰顯特色。打破常規,將收信的對象重新定位,寫給事物,書信會顯得別具一格。如本文是作者寫給已離開自己的心愛的小狗的一封信,表達了作者的想念與難過之情,讓人眼前一亮。

花開不止在春天

顧文靜

親愛的孩子:

今天是你16歲的生日,看著燭光中你快樂的笑容,我的心中充滿了幸福。孩子,媽媽不能給你什麼,唯一能給你的就是我全部的愛。

16年前,你選擇在臘月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來到了這個世界。看著你那粉嫩的小臉,我像所有年輕的媽媽一樣,對你——我的天使,充滿了美好的希望:我希望你能出類拔萃,與眾不同;我希望你能亭亭玉立,氣質高貴;我更希望你是春天裏最美麗的花,傲視群芳!

然而,當我透過窗戶看到那迎雪盛開的梅花,聞到那醉人的芳香,再看看繈褓中的你時,我忽然明白,原來,花開不隻在春天。所以,孩子,隻要你幸福快樂,媽媽就別無所求。媽媽相信,你一定會有屬於自己的綻放季節。

後來,你長大了。豆蔻年華的你,乖巧可愛,體貼細心。那時,媽媽幸福極了。你是媽媽生命裏的陽光,是我孕育的最美麗的花。你有著不服輸的性格,萬事都要做到最好。然而,看到你小小年紀就為成績、名次計較時,媽媽又有些難過:孩子,媽媽欣賞你的進取心,但媽媽也要你知道,媽媽不希望你成為多麼成功的人,隻要你過得幸福快樂,就是媽媽最大的欣慰與快樂!你要知道,花開不止在春天,每朵花都有屬於自己的綻放季節,快樂的人生未必就在春天。

如今的你,已然是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看著日漸成熟的你,媽媽既高興又憂慮:孩子,人生路上誘惑太多,你會不會迷失方向而踏入不屬於你的領地呢?那天,看到羞澀的你與一個男生在林間一起漫步,媽媽又添了一絲擔心。我親愛的孩子,你終究還是貪戀了本不屬於你的風景。我不忍用嚴厲的話語傷害一顆情竇初開的純真的心。我帶你去了那個荒蕪的舊山坡——我們曾經居住過的地方。因為季節未到,所以不見花朵,隻有枯枝。

我沒有理會你迷惑的眼神,隻將你出生的情景娓娓道來。孩子,春天的花固然美麗,卻易於凋零,與其與百花爭豔,不如在屬於自己的季節,綻放出最絢爛的色彩。你是個聰明的孩子,媽媽相信你會明白媽媽的良苦用心。

孩子,今天是你16歲的生日,媽媽沒有什麼可以送給你,隻想告訴你:花開不止在春天,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綻放季節。媽媽相信,有一天,我的寶貝會在自己的季節裏綻放出最美的風采。

愛你的媽媽

×年×月×日

幫你學鑒賞

本文是一位媽媽寫給孩子的信,按照時間順序,記敘了孩子從出生到長大的點點滴滴,看得出媽媽對孩子的了解與理解,那份對孩子的殷切期望和摯愛之情躍然紙上。文章語言清新、優美,運用比喻說理,完全沒有形式化的說教,讀來給人以美的享受與愛的鼓勵。

滿分快車道

變換身份,角度獨特。將思維打開,變換自己的身份,將書信寫給其他人,在內容上有所創新,書信會顯得與眾不同。如本文,作者以媽媽的身份與自己進行情感的交流,巧妙表達了母愛的主題,也隱含了自己對媽媽的理解和對自我成長的期盼。

讀(觀)後感

把生活的玉剪金刀還給我們

李慧敏

讀了《觸龍說趙太後》後,我對愛的含義有了較深刻的理解:溺愛是短淺之見;讓孩子在生活中磨礪,才是“為之計深遠”。

父母的愛是最無私的。然而馬卡連柯說過:“父母對自己的子女愛得不夠,子女就會感到痛苦,但是過分的溺愛雖然是一種偉大的感情,卻會使子女毀滅。”現在有些家長為了孩子,甘願自己吃苦受累,也不讓孩子受苦——打開水怕燙著,騎車怕摔著,洗衣掃地怕累著……如趙太後愛長安君,隻讓他養尊處優,而不讓他自己做一點事。這表麵上看起來是父母在疼愛孩子,實際上這樣的愛隻是一種溺愛。它會使孩子從小養成一種脆弱的性格,長大了隻有以淚洗麵、對花哀歎的份兒。應該說,父母的心是好的,他們希望孩子能幸福安樂地過一生,卻忘記了自己是不可能伴隨孩子走完人生旅途的。

有些父母拚命地掙錢,就隻知道讓子女吃得好、穿得好,以為這樣就能讓子女幸福,而這樣恰恰容易使子女養成遊手好閑、不務正業的惡習。這樣的父母,掙的錢越多,對子女的危害也越大。明代的張履祥就發過這樣的感慨:“盍思為人父母,將以田宅金錢遺子之為愛其子乎?抑或以道德遺子之為愛其子乎?”觸龍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要知道縱有萬貫家產,也會坐吃山空,倒不如給子女一個強壯的身體、健康的思想和幹一番事業的能力。

雛鷹剛會抖動翅膀時,老鷹就每天迫使它撲騰,直至它練就堅強的雙翅而直衝藍天。馮玉祥要求自己的孩子必須學會洗衣服、耕地等,隻要發現他們犯懶就說:“少爺、小姐是廢物,不要做廢物點心。”他死後沒給子女留下任何財產和特權,遺囑寫道:“至於我們的幾個孩子,雖然還有未畢業的,隻要他們自愛,有雙手,就不會被餓死。”古人雲:“玉剪金刀隻自裁。”馮玉祥不就是把生活的玉剪金刀交給了他的子女嗎?

園藝工把幼嫩的小鬆苗精心培育成千姿百態的盆景鬆。但這樣的盆景鬆隻是一個扭曲的形象,隻能按別人的意誌去生長,供人玩賞罷了。而那崇山峻嶺中的鬆柏之所以能長成參天大樹,是因為它在風雪嚴寒裏經過了磨煉,才成為大自然的強者,引來了曆代文人墨客的讚頌。

未來的路最終靠我們自己走。鄭板橋說得好:“吃自己的飯,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靠爹靠娘靠祖宗,不能算好漢。”父母們,想想吧!你們是希望我們成為溫室裏的盆景鬆,還是參天的鬆柏呢?我們渴望你們引導我們走上一條真正的人生之路,把生活的玉剪金刀還給我們吧!

幫你學鑒賞

作者讀了《觸龍說趙太後》後,有感而發,提出“溺愛是短淺之見;讓孩子在生活中磨礪,才是‘為之計深遠’”的觀點,針對前者,批評是一針見血;圍繞後者,勸說又是頭頭是道。從主體內容上來說,文章可說是一篇議論文,觀點鮮明,將事實論證與道理論證完美結合,說理精辟、透徹,說服力強。

滿分快車道

標題亮眼。給讀(觀)後感擬一個亮眼的標題,文章就會在第一時間吸引讀者。如本文,標題“把生活的玉剪金刀還給我們”,運用比喻,將名人名言與文章主旨巧妙結合,讓人眼前一亮。

善惡交戰

——讀《巴黎聖母院》有感

劉思玉

整部《巴黎聖母院》儼然上演了一場真善美與假惡醜的交戰,雖然小說以中世紀的巴黎作為背景,但是它與19世紀30年代法國人民的生活和鬥爭緊密相連。它真實地記錄了人民的苦難,封建王朝的專橫、殘暴以及教會的陰險、卑鄙,表達了人民反封建反教會的強烈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