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中年病的體質特點及常見病的防治(二)(1 / 3)

14.患了膽石症怎麼辦?

膽石症常見症狀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膽石的大小、位置、有無阻塞,感染和並發症。

主要表現右上腹、劍突下陣發性絞痛,可牽涉右肩及右背部,常伴有惡心、嘔吐,但吐後疼痛並不緩解。膽結石伴有急性膽囊炎時,可出現發燒,右上腹痙攣及壓痛。膽石阻塞總腦管時可出現黃疸,部分病人並發化膿性感染時可有反複發作上腹部脹痛、寒戰、發燒和黃疸。

檢查時右上腹、劍突下有壓痛、腹肌緊張,有時可觸及腫大並有壓痛的膽囊。對某些症狀不典型,無黃疸,不能觸及膽囊的病人可做十二指腸引流及B超等檢查,以明確診斷。得了膽石症的病人應進行飲食控製,因脂肪類食物可促進縮膽素的釋放而增強膽囊的收縮,故在急性發作期,應禁食脂肪類食物,釆用高碳水化合物流質飲食。對含有膽固醇的食物如腦、肝、腎、魚卵、蛋黃、肥肉等,不論在勝石症的發作期或靜止期,均以不食或少食為宜。無總膽管梗阻或在靜止期,植物油脂有利作用可不必限製。

另外治療膽石症有非手術與手術兩種方法。對結石較小或數目較多手術難以取淨,病人一般症狀輕,又無高熱、劇痛及休克者,可采用中西醫結合非手術方法治療。中藥理氣活血、清熱燥濕,通裏攻下為主,如金錢草、海金沙、金銀花、大黃、柴胡、廣木香、青皮等,應在醫生指導下選用。

膽石症應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獲得了較滿意的效果,不少病人的結石可自行排出,或者使症狀得到緩解甚至完全消失。從而免除了手術的痛苦。對效果較差或症狀特別嚴重的患者,則采用外科手術治療。

15.慢性膽囊炎的防治

慢性膽囊炎是常見的膽囊病之一,發病與肥胖、血脂高、細菌感染有直接關係。根據膽囊內有無結石,分為結石性和非結石性兩種。一部分為急性膽囊炎遺留患者,多數發病史不明顯即為慢性。

(1)臨床表現:症狀輕重不一,有些無任何症大、有些隻有輕微症狀、有的則有發生的膽絞痛症狀。主要症狀有:輕重不一的上腹部脹或右上腹不適,持續缺痛或肩胛區疼痛,胃部灼熱噯氣、泛酸、消化不良等症狀。這些症狀雖不嚴重,但難治愈,在進油脂類,尤其油煎雞蛋後則症狀加重。當膽囊阻塞時出現黃疸、膽絞痛、心悸、憋氣等症狀。

(2)檢查:B超檢查方便準確,腹部X線平片也可能準確做出診斷。

防治:一般認為:膽囊切除是根治辦法,但一般人多不願手術治療。多采用保守治療的辦法。中藥保守治療有較好療效,有很多中成藥如消炎利膽片等等。中藥湯劑對症施治效果會更好。也可用驗方治療,如:金銀花20克、大黃10克、海金沙10克、金錢草10克等療效也不錯,可以試用。

(3)慢性膽囊炎病人應注意飲食療法,低脂肪、低膽固醇飲食。

(3)避免進食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包括動物肝、腎、腦及肥肉等。可食用植物油,它含人體所必須的脂肪酸,故不必過分限製。可增加餐次,每2 ~3小時進餐1次,以縮小膽汁在膽囊內儲存時間,起到稀釋膽汁作用。在保持正常總熱量的前提下,增加蛋白質飲食,因蛋白質食物可刺激膽囊收縮,使膽汁排空。酒類、大蒜等刺激性食物不宜食用。可口力利膽藥,如337。疏酸鏌,每次5毫升,每日3次,有一定幫助。如十二指腸引流已發現梨形鞭毛蟲,應驅蟲治療。急性發作時應用抗菌藥物治療,也可中藥治療。

16.癌症有哪些早期症狀?

惡性腫瘤的早期症狀多不明顯,且容易與有關疾病混淆。如果能在放時發現,大多治療效果較好。密切注意以下12方麵的症狀,有助於早期發現惡性腫瘤。

(1)身體任何部位,如頭、頸、腹、背、四肢等處發生腫塊,尤其是進行性增大的腫塊。

(2)口腔、唇、外陰等處黏膜有白色光滑的軟斑。如漸變粗挺,發生潰瘍,其底部變硬變厚,惡性的可能更大。進食時胸骨後悶脹、灼痛、異物感或有進行性加重的吞咽困難。

(3)咳嗽,尤其是劇烈陣咳、咯血、氣短。45歲以上有吸煙史的男性更應注意。

(4)鼻塞,鼻涕中帶少量血液,伴耳鳴。

(5)尿中帶血,但無尿頻、尿急、尿痛現象.

(6)原有胃、十二指腸潰瘍的病人,上腹疼痛突然失去規律,用以前常用的製酸藥物失去作用,大便持續發黑。

(7)大便習慣改變,大便帶膿血。

(8)黑痣突然增大或有破潰、出血,原有的毛發脫落。

(9)乳房腫塊,邊緣不清,與皮膚粘連,不活動,局部皮膚變得粗較,乳頭流血或流黃色水樣液體。

(10)絕經期後陰道出血,陰道分泌物增多,下腹部腫塊。

(11)原因不明的貧血、乏力,進行性消瘦。

當然,以上這些症狀不是惡性腫瘤所獨有,其他許多疾病都可有類似症狀。但發現這些症狀應及時去醫院檢查,明確病因,采取相應措施,不必驚慌。

17.中年人如何防癌

中年時期正是人生的多事之秋,僅就癌症來說,鼻咽癌好發於30~50歲,子宮頸癌常發於40~50歲,胃癌好發於40~60歲,肝癌好發於31~50歲,其他如肺癌、食管癌等在中年人都是比較常見的,癌症已嚴重地威脅著中年人的生命和健康。我國1979年公布的主要死亡原因統計結果表明,35~54歲中年人因癌症死亡已居首位,占總死亡率的21.58%,其次才是心血管疾病。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材料也與此類中年時期防癌已成為人類延長壽命的關鍵,然而,癌症的發病原因又是什麼呢?這已成為當代無數科學家嘔心瀝血、苦心探索的重大課題;癌症能否預防,這也是人們經常談的話題。在1981年8月石開的第一屆國際癌症預防大會上,各國專家一致的看法是:“癌症可以預防”。在中年人中間大力開展防癌教育,使每個中年人都具備一些有關腫瘤的知識,加強預防腫瘤的意識,對於預防癌症來說,實在是相當必要的。講究衛生,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是預防癌症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時還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比如,注意飲食衛生,不吃過燙、過熱、刺激性強、難以消化、黴爛變質的食物以預防食管癌和胃癌;加強口腔衛生,養成刷牙的習慣,及時治療各種口腔疾病,糾正鑲配不適合的義齒,避免舌或牙齦受到經常的刺激和損傷,可以有助於預防牙齦癌和舌癌;戒除煙酒嗜好,有益於預防消化道鍾瘤和林癌;避免束胸、積乳和經常受各種刺激和摩擦以防乳腺癌;晚婚、晚育、注意性器官和性生活的衛生以預防子宮頸癌;盡早割除過長的包皮以預防陰莖癌等,這些都是預防癌症行之有效的措施。此外,積極治療癌前疾病,密切觀察和治療可能癌變的良性疾患,也是預防癌症的重要環節之一。中年人常見的癌前期病變和可能癌變的良性疾患,有很多皮膚和小腹的癌前疾病和癌前病變包括:發生於口腔、外陰、宮頸等郜位的黏膜白斑;經久不愈的慢性潰瘍、瘺管;易受摩擦部位如手掌、足底、頸項、腰部等處的色素痣等;中年婦女常見的乳腺囊性增生瘤如乳腺組織增生以及乳腺癌。

衰老是人類正常生命活動的自然規律。人類的機體在生長發育完成以後,便逐漸進入衰老(或稱衰退)的過程,這是一個無聲無息,很難被察覺的演變過程。正是它,將人的機體由腺纖維瘤和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食管、賁門黏膜上皮增生及久治不愈的慢性胃潰瘍、有腸道單發或多發性息肉樣腺瘤、萎縮性胃炎和肥大性胃炎。其他如宮頸糜爛、睾丸異位、少數慢性遷延性病毒性肝炎及肝硬變等均有癌變的可能,也應嚴密警惕。由於癌症早期症狀十分輕微。自我檢查可稱為防癌的第一道監視哨,一旦發現可疑情況,立即到醫院作進一步檢查。自我檢查的方法簡便,不需任何器械,僅需一麵鏡子,一般表淺部位如皮膚、皮下組織、顏 麵、口腔、甲狀腺、乳腺、腹部、外生殖器官等處,均易於自己檢查,如發現可疑的無痛性包塊,應及時就診,求之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18.什麼是衰老?

青年變為中年,又由中年轉變為老年,直到生命的最後終結。因此,探討衰老的概念、原因和衰老的生理、病理改變是很重要的。

衰老是正常的生理老化現象。“衰”,即指形體衰退;“老”,即指老化。所謂“衰老”是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產生的一係列生理功能和形態學方麵的各種老化征象,導致人體對內外環境的適應力逐漸減退的表現,也就是機體各器官功能普遍的、逐漸的降低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