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3 / 3)

以下且就教育略為講講,這隻要說明道德的曆程既然是經驗進善的一個連續的行徑,教育的曆程和它是完全相同的。

教育從來都被視為預備:就是學習,修得將來有用的一定的東西。目標是很遠的,教育是先事準備,是關於日後會發生的更為重要的事體的發端。童年隻是成年生活的預備,成年生活又是另一種生活的預備。

教育總是著重將來而輕視現在:修得知識和技能以備將來應用,將來享樂,養成各種習慣以備日後經營事業,做好市民和研究科學的需要。教育又被視為一部分人所必需的東西,因為他們要倚賴別人。我們是生而無知、無能、不練達而未成熟的,因而居於社會的附屬的哲學的改造狀態。教授、練習和道德的訓育是成熟者用以提拔未成熟者能夠照管自己的境地去的諸途徑。童年的要務是憑借成年的輔導長進到成年的自立。所以作為人生要務的教育曆程當年輕人到達脫離了社會的附屬狀態的時候,就算完結。

隻是籠統假定但從未辨識清楚的這兩種觀念和以經驗的成長或連續的改造為唯一目的的那個思想是相反的。如果我們看一個人無論在什麼時節都是依然成長著的,教育就不是對於將來的預備,所謂預備不過是一種副產。從現在取得其中本來具有的那一種類、那一程度的生長就是教育。這是一個永遠不息的作用,是與年齡無關的。像定規的學校時期那樣的特殊教育曆程的最大意義,不過是使受教育者可以獲得更進一步的教育,即對於成長的條件更為敏感,更能利用而已。技術的修得、知識的占有、教養的成就,不是終局:隻是成長的記號,續繼生長的方法。

通常假定教育時期是社會的倚賴時期,成年時期為社會的自立時期的那個對照,是有害的。我們常說,人是社會的動物,而把這句話的意義限在社會性最不明顯的範圍,即政治裏麵。人的社會性的心髒在於教育。以教育為預備和以成年為生長的一個固定限界是同一有害的非真理的兩麵。如果道德的要務在成年和在幼年都是經驗的生長和發展,從社會的倚賴和社會的互相依存而得來的教訓對於成年和對於幼年是一樣重要的。成年的道德的獨立即是生長的停止,孤立即是頑固。我們把幼年時期的理智的倚賴誇張過分了,於是把兒童常縛在拖帶上,後來又把成年生活的獨立看得太大了,於是又忽略了他們對別人的親密的交往和接觸。如果曉得了道哲學的改造德的曆程和特殊的生長的曆程實在是一體,幼童的更為有意識的和正式的教育可以用作發展和改造社會的最經濟和最有效的手段。成年生活的一切製度的考驗標準,就是那些製度在連續的教育推行中所生的效果,這也可以明白。政府、實業、藝術、宗教和一切社會製度都有一個意義,一個目的。

那個目的就是解放和發展個人的能力(不問其種族、性別、階級或經濟狀況如何)。

換句話說,他們的價值標準就是他們教育各個人使他達到他的可能性的極致的那個限界,也是一樣。

民主政治是有許多意義的,但如果它有一個道德的意義,那末這個意義在於”一切政治製度和實業組織的最高標準,應當對社會每個成員的完滿生長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