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爆肚馮述說家史(2 / 2)

“隨後,我們老祖就在叔伯爺爺那兒幫忙,老人不是做爆肚的,但是北京市場上也沒有爆肚這個品種。後來,是我們老祖慢慢有了這個創意,才一點點琢磨出來的。我們老祖姓馮,下邊的子孫有許多都幹這個,至今北京就至少有兩家,一家在東安市場,一家在門框胡同,也就是我們……”

聽他說完了家史,我沉吟了許久。老實說,爆肚這一項在北京就有許多家,其中馮姓就有兩家,此外還有過爆肚滿與爆肚石。它不貴而好吃,過去京劇藝人多喜好“這一口兒”,前門外大柵欄戲園子一散戲,藝人前邊走,戲迷後邊跟著,藝人在爆肚攤子上入座吃著,戲迷在其身後站立看著。有的藝人喜歡吃肚仁,有人喜歡吃百葉,大家平平和和,絕不厚此非彼。而戲迷則絕對化,認為隻有自己尊敬的藝人才最懂得吃,也隻有他所吃的那個部位才最好吃。有時爭執起來,說不定要動手才能分出輸贏……需要指出的是:爆肚雖非大的技能,但也是一朝一夕苦苦研求才獲得的一門技能。馮氏的爆肚有其總的規範,但到了他的後代手裏,自然高低又有不同。

單說爆肚馮祖上的這位“康熙馮”單身跨越大運河這件事,其實內涵是很深刻又很典型的,它在某種意義上能夠說明老字號萌生與形成的一般規律。創造老字號技法的不是富商文豪,通常就是小買賣人或小商小販。也不必費多大的事,往往就是那麼一機靈,一個主意或一個意念在腦子裏一閃,或者直接在手上一掂量,於是絕技也就成了。如果說“破”了,其實是很“沒什麼”的;但往往不說“破”,再加上“以訛傳訛”,最後越傳越玄,於是就成為幾代單傳的絕招。但,這又是成敗在此一舉的,爆肚馮當年那飛身一跳,跳好了就能上到彼岸,生活從此有一個新的開始;跳不好的話,直接就會落進運河,死亡雖然未必,遭到眾人及家鄉父老的恥笑,則肯定是不可免的。

應該有這樣的結論:中國曆史上的老字號,都是一些從不弄玄的“小老百姓玩著說著笑著鬧著,”就給“做”了出來。如果自己再敬業,那門技巧就成了手藝,並且一輩輩鄭重地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