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真正的源頭在北宋(1 / 1)

前文說了一個康熙馮的小段故事。事實上,老字號的源頭比康熙馮要早得多。南宋時期杭州有過,那麼北宋呢?那麼唐代呢?唐代長安有東市與西市這樣兩個大的市場,難道就沒有老字號麼?九十年代中期,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印行了我幾本散文集,隨後要我到該年西安書市上簽名售書,就住在陝西師範大學的招待所。我久聞陝西師大有一位資深曆史學教授黃永年前輩,於是跑去向他請教:我問中國曆史上的老字號,究竟是產生於何時?是北宋還是唐代?黃答曰:應該在北宋,而絕對不是唐代。我問起長安的東、西兩市,不也為老字號的誕生提供條件麼?黃回答:東、西兩市是客觀存在,但僅僅是白天。每天早晨定時開始,下午又定時關閉,這一切都由官方決定。除了這兩個官方承認的“市場”,你再到別的地方進行交易,那就算犯了法。再,長安的老百姓沒有夜生活,而能夠真正感到快樂與自由的時間,隻可能在夜間。可長安一到夜晚,老百姓就要乖乖回到用柵欄圍繞成的“坊”的當中,“坊”門處有士兵把守。應該說,唐代的開放僅僅是對外的,對內並不開放。

而北宋呢?從《東京夢華錄》看,有那麼多的老百姓在自由活動(包括各種各樣的交易敢把自己的小買賣開在某某丞相的府邸門側,這膽子也未免太大了吧?比如魚市行臨近“鄭太宰”宅。“都進奏院”的隔壁,就是百鍾園藥鋪。都亭驛(遼國使驛)的對麵是梁家珠子鋪,禦廊西有鹿家包子鋪、羹店、酒店與香藥鋪。封建社會的官民關係應該是緊張的,但在北宋汴梁似乎卻不那麼緊張。有一個叫“豐樂樓”的酒樓,生意非常好,因為樓高一直能望見禁苑中的風景。後來是宮廷發現了這一弊端,才命令樓上不許再接客人。也沒有大的處罰,不過如此而已。這部叫作《東京夢華錄》的書,簡直是一部開封汴梁的市井狂歡圖,一年當中,不論什麼地區,也不論什麼階層,隨時隨地都是吃著喝著玩笑著打鬧著,似乎就沒有了階級鬥爭與階級差別,因為在許多良辰佳日,皇帝、公主與眾多大臣,全都積極參與老百姓的娛樂。宋朝最有名的官吏包公在開封執政多年,他究竟幹了什麼?他鍘了一個陳士美,他跑到山東放了一次糧(因久旱無雨)但他在自己的地麵上究竟做了些什麼?—似乎看不太出來。這鐵麵清官的三道鍘刀,有兩道是對付官僚與皇族的。在這時的汴梁,許多商家都以“姓氏十商品”命名自己的鋪子,其中已有了字號的底蘊,至多還不夠“老”罷了。茶館為了吸引更多的客人,便在其中設立了浴室,有的還兼教音樂。在店鋪設置上也大力出新,有的布置四時花卉,有的懸掛名人字畫。會計計算上出現了“四柱賬”法,飯館點菜、傳菜、上菜場麵很大,幾百人同時進餐絲毫不亂。這些情況都雄辯說明在北宋晚期,字號已經接近了“老(熟練)”的程度。還有,一些小本經營的酒鋪為了延長營業時間,於是向大酒樓借喝酒用的銀器酒具使用。而大酒樓也慷慨地借出,小酒鋪頭天後半夜使用完了,要等到第二天上午洗涮幹淨了再給予歸還。也從沒聽說小酒鋪使用過後把酒具卷走逃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