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3.西來順(1 / 1)

飯館怎麼開?一般而言,是“想開就開”。總得有一個老板拿錢出來,拿錢是為了想賺錢。然後找具體的辦事人,也就是經理;再就是找開飯館的地點,要找閑房,找臨街的鋪麵房;最後是找廚師,找飯館其他的成員,跑堂的,以及各種各樣的辦事的人。等把這一切搞完,選擇一個吉日開張,最後的最後,再找一些吃飯的人捧場—等這些都齊了,這飯館就算出來了。至於最後賺不賺錢,那還得另說。

西來順成立於1930年。說起它的成立,可確有特點。它是由當時西單最大的“恒麗綢緞店”的老板潘佩華首先動心,隨後找到北平市商會會長冷家驥支持,最後敦請全北京知名的一位廚師擔任經理,這才擇日開張。這過程還得慢慢說。先說這潘佩華,他開綢緞店已經很賺錢了,還惦記開回民館幹什麼?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回民,也不知他是不是愛吃,但他在西單開買賣,所以平時就特別注意與西單有關的一切。比如,他發現從宣武門直至新街口,在這樣長的一條縱向的“南北馬路”上,竟沒有一家“像樣兒”的回民館!他簡直要罵人了,“真不像話!”從他一個成功的生意人的眼中,所有的生意行業與所在地區是應該均勻分布的,應該各有各的係統。他想,北京有那麼多的回民,回民習慣吃回民館的飯食,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東城既然有了東來順,那麼西城為什麼不搞一個西來順?—這種心思可以算是最大的“生意眼”,最傑出的生意人一旦萌生了就要落實。於是,潘找了北平商會的會長做後台,把這個心思“倒”給人家,並且求人家也多少出一份幹股,具體落實就無需人家費心了。於是,會長果然動心,搞了點錢入股。到這時,潘老板就覺得勝利在望了。但最關鍵的事,還是要找一位有號召力的廚師掌灶。他必須手藝好,必須全北平都知名。於是他找到了儲祥。這個人幾乎是樣樣精通:辦酒席,各種回民菜,各種宮廷菜,以及烤鴨。也正巧這時西單路南有一家洗澡堂子倒閉,於是潘把那家的老板拉進來,不用他出錢,就讓他以門麵、地方入股。到這個時候,潘才正式公布了開業廣告—

“西長安街西頭路南—西來順飯莊”

特聘著名庖師儲祥,精做各種菜蔬,暑期“並添各種素菜及零整烤鴨”潘給儲的名義是經理,而不是一般的頭廚,這樣就能調動儲的積極性,店裏日常工作就由儲一個人“說了算”。但真遇到大事,那還得由潘拍板。至於商會會長,隻完全在背後拿錢;那位出地方的原澡堂老板,也感到比開澡堂要強出許多。到這時候,潘的心境真可以說是“沒事偷著樂”了。

開過了幾年,它的名聲起來了,買賣也穩定了。馬連良先生住家宣武門,經常叫菜到家裏吃。他入股集資籌建的“新新大戲院”,開幕宴會也是在這兒舉行的。京劇名伶侯喜瑞在這兒吃飯不用當時交錢,隻從跑堂手中取來自己的專用折子寫賬,以後“三節”時再最後結賬。這樣的好日子沒過多久,突然間儲祥死了。這可是件大事,那些喜歡吃儲祥菜肴的客人,就不再來了。加上“恒麗”綢緞店倒閉,大能人潘佩華隻好撤資,致使西來順難逃倒閉的命運。若幹年後,西來順又在白塔寺對麵重新開張,那是後話。

老西來順從特定地域的“缺項”中去發展企業,這思路是非常聰明的。事前認真準備,等一切完備了就一舉成功。潘佩華作為跨行業的“外人”,能夠“攪進”這當中來,他每一個動作都不是白費的。如此種種,都值得今人學習。在20世紀50年代初,北京回民人口不足八萬,但回民飯館、飯攤3000多家,基本滿足了需要。“文革”中把許多回民飯館取消,總數字銳減到218家。粉碎“四人幫”後得到改善,回民飯館數字回升到240家。今天,穆斯林教已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北京地區常駐的穆斯林人口超過了25萬,而少數民族人口的出生率又遠遠超過了漢族。根據這些情況來看,北京地區如何發展清真餐飲,還依然是一個未能完全解決的大問題。這僅僅是從政治和民族的大局著眼,如果從豐富和完善飲食業來說,那需要做的工作就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