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三戰後,日軍雖然認識到“戰鬥機無用論”的錯誤,但糾正它並不容易 ——現有戰鬥機的速度跟不上轟炸機,所以依然經常一起出發,轟炸機卻先出現在目標上空,遭到中國空軍的痛擊而損失慘重。
而根據該書,我們才可以知道,日軍在這一階段華北地區的作戰中,實際損失相當大。7月7日到7月30日之間,日軍在北平周圍投入戰鬥的18個中隊、144 架飛機中,由於戰鬥和故障,損失共計20架。其中,九三式重型轟炸機就損失了柴田進中尉機與內川三郎曹長機兩架。此後的戰鬥中,9月2日第十二聯隊代理聯隊長、第二大隊隊長秀島正夫少佐也在轟炸張家口的戰鬥中被擊落,跳傘後遭到中國陸軍圍攻陣亡。
其實,當時日軍還有一種大型轟炸機,稱為九五式大型攻擊機。這種飛機航程超長,單看這一點,堪稱戰略轟炸的好手。日軍從9月14日起,也從濟州島出動這種飛機對上海進行空襲,至10月24日共出動13次。不幸的是,戰果甚微,在中國的記錄中,甚至很難找到這種飛機的影子。原因是這種飛機性能極其糟糕,試飛它的就是前麵提到的中攻四天王中的佐多和曾我,他們的評價是:“這種飛機舵特別沉重,尾翼不斷顫抖,疑似即將空中解體。”所以,這種飛機勉強飛到上海,也隻能是把炸彈亂丟。否則,無論高射炮還是戰鬥機,都可以輕易把它打下來。饒是這種敷衍了事,依然給這種飛機帶來了滅頂之災,10月24日一天,日軍就損失了6架九五式重型轟炸機(被擊落詳情未能查到,似乎和自相碰撞頗有關係)。可憐這種飛機總共生產了不到10架,就此一戰,幾乎絕了種。
於是,日本方麵一麵盡力加快正在研製中的九七式重型轟炸機的研製進程,一麵開始琢磨從盟國購買相應的武器。目標,就鎖定在了德國的亨克爾轟炸機和意大利的BR-20轟炸機上麵了。
德國方麵的接觸並不順利。抗戰初期,德國在支援日本還是中國上麵還舉棋不定,特別是中國方麵派出的特使蔣百裏、蔣緯國的工作卓有成效,和德國空軍司令格林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因此,德國空軍方麵對於支援日本這個小兄弟並不熱心。再加上日本最初隻準備定購一架樣機。這是日本的習慣做法,買來拆了研究,然後仿製,這一點德國人早有體會,日本的九三式重型轟炸機就是德國容克斯K-37的仿製品。如此小家子氣讓古板的德國人大搖其頭——亨克爾的業務代表這樣對日本代表說:“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從您這裏拿到一架以上的訂貨呢?”——這個日本代表,就是本文屢次提到的那位渡邊廣太郎大佐,當時任赴德代表團的團長。
碰了一鼻子灰的日本人在意大利得到了好消息。日本派到意大利的是軍事課參謀真田鑲一郎中佐,詢價購買重型轟炸機。駐意大利使館武官有未精三積極努力,終於使意大利表示願意向日本出售BR-20轟炸機,尤其是獲得了意大利可以六個月為日本生產一千架BR-20的承諾。
不過,日本最終的購買數量讓意大利人大跌眼鏡——僅僅是70架而已。這還是在德國購買轟炸機失敗後日本政府咬著牙提出的訂貨數量,而且,價格給得讓人無法接受。意大利人不幹了,這筆交易眼看也有夭折的危險。
在這個危急關頭,不知誰想起了渡邊廣太郎曾經吹過,他留學的時候曾和後來成為意大利首相法西斯頭子的墨索裏尼有過交往。於是,一個電報,渡邊就從柏林改飛了羅馬,大本營命令他務必做成這筆交易。
從後來的情況看,此人還真不是吹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