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擊落“天皇號”背後的秘密 三(2 / 3)

正因為這架飛機是墨索裏尼贈送並命名為“天皇號”的,因此,沒人敢追究他的“大不敬”罪。

談判成功的消息傳來,日本陸軍省給渡邊廣太郎和有末精三發出了賀電,認為此舉解決了日軍裝備中的一個大問題。

1938年1月,第一批12架日方采購的BR-20轟炸機運抵大連,意大利方麵並派出博內薩上校為首的教官團和菲亞特公司的工程師十餘人指導日方訓練和熟悉裝備。以後的兩個月間,日方連續用這種轟炸機裝備了十二航空聯隊的四個中隊,以及獨立飛行第三中隊,積極準備將其投入實戰。

日方表現得如此急切,是有道理的。原因是日本自己研製的三菱九七式重型轟炸機也已經在1937年11月完成試飛定型。但,實戰檢驗,卻讓日軍感到對它頗有顧慮。

九七式重型轟炸機,載彈量和航程都比BR-20稍差,但比起現有日軍轟炸機來說可算差強人意。於是,原型機試飛後,剛造出第一批生產型樣機,日軍便迫不及待地將其運到中國進行實戰試驗。

1938年3月8日,日軍派遣第六十戰隊飛行員駕駛兩架九七式重型轟炸機從彰德機場起飛轟炸西安。不幸的是,兩機剛剛將炸彈投到西安飛機場,就遭到三架中國空軍伊-16戰鬥機的截擊。由於沒有戰鬥機的掩護,兩架日機隻得丟棄炸彈倉皇逃走。但剛剛飛臨黃河上空,又有八架中國空軍戰鬥機趕來截擊(這是日方記載,沒有找到中國方麵關於這次空戰的記錄)——伊保重明軍曹的飛機當即遭到集中攻擊,成了第一個犧牲品。蟹訌一準尉駕駛2號機拚死格鬥,依靠精湛的技術,才從戰場飛回。

此後一段時間的戰鬥,九七式也接連被擊落。其實,九七式初戰不利,其原因很複雜,起飛護航的九五式戰鬥機飛錯了路是最主要的問題。同時,乘員還不熟悉這種飛機,沒有裝甲、自衛火力較弱、武器有槍無炮、沒有自封油箱等也是原因。但日軍方麵第一個反應就是這種轟炸機實用還有問題。

一瞬間,加上“外來的和尚會念經”這種典型心態,正在公主嶺集中訓練的BR-20成了日軍期待矚目的焦點。

應該說,BR-20重型轟炸機對日軍來說,的確有很多可吸引人之處。其空前的載彈量和續航力,都是現有日機無法達到的,而可收放起落架、內置彈艙、部分飛機(包括天皇號)裝備的自封油箱,都是日本飛機上當時還很少看到的先進技術。

日軍甚至一麵表彰渡邊的談判功績,一麵下指令給有末精三,準備增加購買100架BR-20轟炸機。

不過,這個訂單,一直到有末卸任,也沒有正式發出。

其原因,是進入戰場之後,BR-20“イ式重爆”在實戰中,並沒有預期得那樣厲害。

1938年3月,訓練方酣的イ式重爆部隊被嚴令從公主嶺南下參戰。迫不得已,隻有已經基本完成了訓練的獨立第三中隊六架飛機經過南苑進駐彰德機場。

不過,這六架飛機卻迅速失去了戰鬥力,使這型飛機的參戰,推遲了兩個月。

因為什麼失去了戰鬥力?國軍空軍的攔截?共產黨襲擊機場?飛行員鬧了霍亂?

都不是,是因為彰德下了一場雹子。

外一篇 日本到底買了多少意大利轟炸機

在對擊落天皇號之戰的考證過程中,有兩問題頗值得注意——日本當時到底從意大利買了多少架“イ式重爆”,也就是BR-20轟炸機。

我在文章中采用的數字是72架,而不久gundamzaku兄(西西河網友)提供了他的看法。

關於這訂購數量,應該是日本訂購了100架,而意大利隻製造了85或者88架。但是為什麼會有72架這個說法呢?

二戰日本陸軍航空兵的編製是:集團/師團-團-戰隊-中隊。每個戰隊按照裝備的機種、所處時間的不同,由2-3個中隊組成,每個中隊標準定額是12架,這樣一個飛行戰隊的飛機標準定額是24-36架。日本引進這菲亞特BR-20之後,裝備了飛行第十二戰隊和飛行第九十八戰隊這兩個部隊,而72架正好是2個或3個中隊編製的飛行戰隊總共所轄戰機的標準定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