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擊落“天皇號”背後的秘密 三(3 / 3)

要保證部隊編製一直維持定額數量,購買戰機的時候要多買幾架留作備份,另外還要留出幾架用於試飛,因此可以確認85或者88架的說法是正確的。

看了他的說法我覺得有必要對此進行進一步的考證。

實際上,這個訂購數字,在日本的資料中確實有不同的說法,一直沒有統一。我寫這篇文章時傾向於72架的,因為這是日本駐意大利武官有末精三日記中的數字,而他一直沒有接到繼續訂貨的命令。

不過參考上麵的說法,這個數量卻不夠兩個戰隊使用,因為至少有兩架飛機不能投入實戰——一架是送到三菱公司拆卸研究的樣機,後來若幹技術被應用到一百式吞龍和四式重轟炸機上麵。另一架是沒有武裝,也沒有編入在華日軍序列的“天皇號”。

這樣,數字就有點兒不對了。

為此,我重新查閱了日本方麵的資料,現在,我更加傾向85架的數字。其主要原因是我發現在1939年2月蘭州空戰後,BR-20轟炸機隊遭到我頑強抗擊損失慘重。《日本的重爆擊隊》一書記載,3月間為九十八戰隊補充了十一架BR-20轟炸機。這時,顯然已經是72架轟炸機交付以後的事情。那麼,綜合計算一下,如果最初的訂貨如所推測是為了裝備兩個戰隊,共72架,蘭州空戰後補充了11架,加上三菱工廠的樣機和天皇號,正好是85架。不過,從記錄看來,日本航空兵這第二次訂貨,應該是沒有通過有末精三的渠道。

至於100架,那倒是另外一回事了。在公主嶺訓練的時期,日本曾經提出過繼續購買100架BR-20的意向。但是,由於在轟炸重慶和蘭州的空戰中損失慘重,特別是天皇號的墜毀,死了日本兩個空中英雄,讓日本人對這種飛機失去了信心,這筆訂貨隨後取消,所以隻留下了一個數字而已——連藤田雄藏都玩不轉的東西,日本還有幾個飛行員能飛得好啊?

有朋友可能會質疑,二戰意大利的裝備爛得很,日本人怎麼還會買他們的東西當寶貝呢?實際上意大利在二戰中的裝備不是薄皮大餡就是一打就著,除了海軍的人操魚雷以外很少有能拿得出手的東西。但那要到事後方知,誰也難做事前諸葛亮的。戰前,意大利的裝備頗有些令人心動的地方。這主要是其造型外觀的現代化,和高速、低廉的特點。不要說日本一貫有“崇洋媚外”的傳統,甚至蘇聯在設計戰列艦的時候也曾對意大利的設計十分青睞。

實戰檢驗證明,漂亮的造型和戰鬥力並無多大關係,正如意大利人的名字也都起得很好聽,但打起仗來卻遠不如簡單的約翰、伊凡那樣堅定。對於這種イ式重爆,日本雖然曾經寄予厚望,最終還是很失望地放棄了。二戰後期日本陸軍非常需要大型、重武裝的轟炸機,甚至前線直接要求軍工方麵用美國B-24為藍本來造,哪怕是全盤仿製都可以。但這種東西實在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造出來的,日本在這方麵的起步太晚了。

日本在二戰後期開發過幾種重轟炸機,但都沒有能夠量產趕上實戰。

其實,就算是日本軍方能夠製造出B-24,恐怕也沒多大意義的。一方麵日本有多少資源可以建造這樣的大飛機呢?另一方麵中國飛行員在訓練中發現,這種飛機的駕駛盤笨重得出奇,而且體積很大,對於當時身材矮小的日本人來說,隻怕更是玩不轉了。

順便提一下,在今天日本的市場上,意大利貨依然是以設計精美和高檔而著稱的,看來天皇的子孫們並沒有吸取多少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