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原大尉 第十二聯隊 1937.9.21 轟炸太原戰鬥中遭到中國空軍戰鬥機阻擊,機槍射手慌亂中擊毀自己飛機的左側螺旋槳,迫降在機場附近,成功。(想起了《虎口脫險》)
涉穀少尉 獨三中隊 1937.9.22 轟炸京漢線中國裝甲列車,被車上高射炮擊中,右發全毀,迫降河北省白東鎮,成功,全員遭地方武裝圍攻亂刀砍死(又一個眼力不好的,還不如一下摔死痛快呢)。
浜田大尉 獨三中隊 1937.9.22 同涉穀少尉,左發起火,迫降成功。
……
您看,如果沒這個總需要迫降的毛病,它得不到這個外號,如果僅僅經常需要迫降但一降就機毀人亡,那也就談不上“練習”了。這個外號很貼切。
就是這麼一種破飛機還結實得可以呢,日本飛行員自然對雹子也能打趴下的新轟炸機有些不敬。
其實這種“雹子都能砸壞”的問題在意大利的裝備裏麵,僅僅屬於普遍現象而已,吃虧的不隻是日本一家。中國方麵也曾從意大利購買了大量CV-33戰車,原因是價格便宜,等拿到手才知道這種裝甲車在埃塞俄比亞居然有被部落戰士用大斧鐵錘砸爛消滅的“光榮”曆史。
不過,日本人是有名的服從性強,雖然不滿,依然努力學習掌握這種新飛機的使用,終於,從1938年5月開始,中國戰場的空中,開始出現這種意大利大型轟炸機的影子。5月下旬,日軍獨飛十五中隊的イ式重爆(從南苑起飛的,不敢用彰德機場了)轟炸了連接徐州和蚌埠之間的鐵路線,徐州的停車場、電信局、司令部等地。此時,日本自製的九七式重型轟炸機也開始投入現役,日軍用九七式轟炸機編成第六十戰隊,用イ式重爆編成第九十八戰隊,成為日軍在中國戰場的主力重轟炸機部隊。從此以後,九三式轟炸機漸漸退出中國戰場。
這期間,九七式重爆的表現其實不錯,曾經積極為台兒莊日軍解圍,作用很大,但損失也不小。其中3月18日砥綿三郎中尉機被中國軍隊地麵炮火擊落首開正規九七式轟炸機被擊落的先河,隨後竹川貞義中尉等三機也在徐州會戰中損失。而イ式重爆因為投入戰鬥較晚,主要從事對黃泛區日軍空投彈藥食糧的任務,倒是沒有損失。兩相比較,意大利轟炸機(イ式重爆)因為其比九七式更大的續航力和載彈量更受日軍上層的看重。
此後,到11月期間,日軍以這兩個戰隊輪番轟炸武漢、西安、田家鎮等地,頗有戰果。另外日軍還有一個值得琢磨的戰術——炸延安專門用“イ式重爆”。這什麼意思呢?大概是想用這龐然大物的洋玩意兒嚇唬山溝裏的“土共”吧,可好像沒多大效果。大概,日本人也沒調查一下,“土共”雖土,上層卻多是留法、留蘇吃過洋麵包的,對洋玩意兒見得多了,毛公雖沒留過洋,還是個“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豪橫主兒,這是憑這幾架中看不中用的意大利西貝貨能嚇唬住的嗎?
說BR-20是西貝貨,倒不是冤枉它。開始,這麼個大玩意兒出現在自己麵前,中國飛行員大概還真有點兒蒙,所以頭兩個月一直沒有什麼戰果。等到交手幾次,卻發現這東西雖然個兒大,但是飛得慢,動作笨,而且也是一打就著,那……那就打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