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年底,日軍用九七式和イ式編隊首次轟炸重慶,中國空軍甩開比較靈活的九七機,專打意大利大塊頭,當即擊落一架,相澤、船敏等機均帶傷逃回。事後跑回去的日軍報告此戰イ式擊落中國空軍戰鬥機19架,不確定擊落9架。薩說這皇軍嘴上還有把門的沒有?真有二十多架圍著打早把您變中國隊大門了,還能回去報告?
其實這樣說中國隊有點過分,中國足球隊的確戰績不佳,但輸球總還在10個以下,這意大利最先進的轟炸機呢?相澤的飛機上就開了32個大窟窿。
或許,得這麼說——踢球,中國隊不行,打仗,意大利隊不行……
作戰有些損失倒也不算過分,更糟糕的是在使用這種飛機的日軍部隊中,抱怨不斷,綜合起來,包括以下幾點:故障率高,手冊上的性能和功能實際無法達到,備件不足而且與國際標準不符,這一係列問題造成該型飛機出動率低,使用中事故迭出。這事故還花樣翻新,一會兒是發動機故障,一會兒是迷航,一會兒是飛到中間起落架自己出來了,一會兒是落地的時候起落架怎麼也放不下來……在遠程轟炸中,無論是對蘭州還是重慶,イ式重爆都不斷出問題,損失也越來越大,乘員紛紛表示不信任這種轟炸機。
開始,日本陸軍上層是堅決站在“國際友人”一邊,但聽的抱怨多了,不免有些狐疑。就在這時,又發生了第一次轟炸蘭州行動中的“一一?一二”事件。
為了切斷中蘇運輸線,1938年11月11日,日軍第十二戰隊司令寶藏寺久雄少將下達命令由前線指揮官、第二中隊中隊長栗原賀久大尉指揮進行對中蘇物資供應線上要點——蘭州進行第一次空中攻擊。
由於日軍所在的運城飛機場距離蘭州六百五十公裏,超出了戰鬥機的活動半徑,12日、13日夜間分別進行夜襲訓練。
不幸的是12日的訓練開始後,第一中隊四架飛機起飛,很快就彼此失去了聯係,等到快天亮,隻有陪著去訓練的栗原自己一架飛回來,其他三架都沒了蹤影。
總不會遇到飛碟了吧?
當然不是,不久消息傳來,那三架飛機,雖然保持了同樣的航向和速度,照樣飛散,中隊長井關正夫大尉油盡以後迫降成功,飛機摔毀,人員返回;阪本鬆治機居然偏航到了大別山,迫降後被遊擊隊包圍,阪本中尉以下都被俘虜;最慘的是大脅時夫少尉機,好不容易飛回到自己後方,落地一看,居然是共產黨的敵後根據地,倉皇逃跑負隅頑抗的大脅一行被聞訊趕來的土八路全部擊斃,算是給延安遭轟炸的父老報了一點仇。
以當時價格論,一架這種轟炸機價值80萬日元,三架就是240萬,要知道日本開發零式戰鬥機,第一期撥款才50萬日元,可見這是當時多麼大的一筆款子。肉痛的日本陸軍也開始不幹了,找意大利人來理論。
而意大利方麵堅決否認是飛機的問題,認為是日本飛行員學習不認真,領會得不夠好才造成如此問題。
雙方僵在那裏很久,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何不找權威人士飛一下,驗證驗證這種轟炸機的性能呢?權威如果說好,當然是好的,權威如果說不好呢,那誰也沒的說。
問題是,誰來做這個權威呢?可要雙方都服氣的。
日本還真有一個這樣雙方都服氣的——這就是被稱作“日本的林白”的藤田藏重,時任日本陸軍少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