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擊落“天皇號”背後的秘密 六(2 / 2)

這樣,陸軍對於這種轟炸機到底性能如何,特別是遠航能力如何心中無底,因此將對此進行驗證的任務交給了藤田少佐。他因為駕駛航研機創造了世界長距離飛行記錄而具有很高的聲望。

藤田少佐和他的學生,曾共同駕駛航研機完成創紀錄飛行的高橋準尉一起實施這次任務。他們首先進行了從日本本土到台灣的往複飛行,認為如果技術足夠優秀,準備也充分,イ式重爆看來可以達到預期的航程。

為了做進一步的驗證,藤田一行從各務原機場起飛,前往上海的大場鎮飛機場。

這次飛行比較順利,到達大場鎮機場後,看來飛機的性能還有餘地。

看到飛到上海燃料還有富餘,他們按照計劃繼續進行向漢口的試飛。

不料,那天漢口的天氣惡劣,雲層很低。因此,在無法找到機場的情況下,藤田一行飛越了戰線,在燃料將近時被迫在沙洋鎮附近降落。

為了保持機密,他們摧毀飛機並試圖逃走,途中與中國兵發生戰鬥,結果全員戰死。

本來已經在計劃下一次創紀錄長距離飛行計劃的藤田少佐突然死去,讓有關人士受到極大衝擊。

5月5日,報紙上披露了藤田少佐的戰死,日本民間對他的死都深表悼惜。

天皇號因為地位原因,留下照片很少。藤田死後,為作報道尋找其合適的照片而不可得,日本記者隻好用這架它的姊妹飛機代替,重漆機徽進行了拍照以為紀念。但出於戰時保密緣故,當時日本的老百姓既不知道藤田的飛機是意大利製造的,也不知道它就是天皇號。

對於天皇號事件的描述,應該說基本是正確的,但對於天皇號最後的命運,因為飛機上所有乘員全部斃命,則純屬推測。

中國方麵對此的描述更加詳細,而且說明天皇號並非油盡迫降,而是被打了下來。

按照我這篇文章第一段引用《俘獲日皇座機“天皇號”始末》的內容,該機是被一四九師李禾農部擊中,才迫降被俘的。

那麼,這個說法是否可靠呢?

老實講,出於宣傳和爭功的目的,當時中日兩軍的戰報中都多有誇張,隻是方式略有不同。兩軍都經常誇大敵軍規模和殲敵數字,以提升士氣。和海灣戰爭中的美軍一樣,日軍也經常少報自己的損失,以表現皇軍何等神勇。奇怪的是國軍方麵恰恰相反,經常誇大自己的損失——這看似奇怪的事情其實也符合邏輯,因為當時國軍各部中吃空餉現象嚴重,多報損失可以讓以前吃掉的空餉死無對證,也可以讓長官對屬下部隊的真實兵力有所了解,不要派出一個實際隻有一兩千人的師去跟日軍一個四五千人的聯隊拚命。

如這次擊落天皇號的報告中,就可以看到水分。文中提到天皇號是在指揮九架轟炸機執行轟炸任務時被擊落的,這顯然與實際情況不符。

但是,我認為其所記錄天皇號是被擊落的,屬於可靠的說法。

這是因為,有不同的佐證可以證實這個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