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麵涉及到一個有趣的問題,到底有幾支中國軍隊參加了攻擊天皇號的行動。
從李禾農所部的作戰記錄來看,發現“天皇號”和擊傷它的,是第四十四軍第一四九師第八九三團的部隊,他們是集中了重機槍火力進行射擊,才擊中天皇號的。這也符合國民黨軍的作戰習慣。抗戰前期,國民黨軍的作戰條令與德國相似,對於防空作戰,要求必須要有兩挺重機槍、四挺輕機槍和一個步兵排以上的火力同時對空射擊,才可以進行防空作戰。德軍認為如果沒有這樣的火力,防空時基本不會取得戰果,隻會暴露目標。
這一點,土八路可是沒有學過,經常一個人一杆槍就敢對日本飛機開火。
奇怪的是,不科學的土八路倒也憑這個“胡來”的戰術多次打下過日本飛機,而且損失並不比國民黨軍大多少。
直到戰後人們才總結出來,原來共軍這個打法,其實也很科學。
這是因為,德國作戰的地區是歐洲戰場,各國軍隊基本兵種齊全,裝備配備較為合理,對於空軍也有基本相似的認識。在這種作戰環境中,作戰的空軍部隊都有較強的防空意識,飛行高度較高,以避免地麵火器的打擊,其攻擊的目標主要是對方的車輛和堡壘。
而中日軍隊作戰時,由於雙方實力相距極大,農民出身的中國士兵根本不知飛機為何物,對其頗為畏懼。有個真實的冷笑話,發生在1932年淞滬事變的時候,蔡廷鍇將軍視察十九路軍前沿陣地,發現士兵最畏懼的日軍飛機竟然是日艦放出的水上飛機。按說這種飛機隻有微弱的自衛火力,主要作用是偵察,何以比轟炸機更令人恐懼呢?後來才發現原來是因為水上飛機都要帶一對巨大的浮筒才能在水麵起飛降落,十九路軍的戰士不懂,隻是琢磨—— “那麼大的兩個炸彈掉下來要炸死多少人啊!”
這種情況使日本飛行員十分驕橫。同時,中國軍隊裝備簡陋,沒有多少戰車坦克之類特別有價值的目標,對地攻擊時經常要對付的是步兵和戰壕。因此日本飛行員支援地麵部隊時經常飛得很低,參加過抗日戰爭的戰士有人說當時日本飛機“掠著樹梢”,有的說“能把帽子刮掉”,說法雖略有不同,但都承認可以看清座艙裏飛行員的臉。
假如中國空軍有足夠多的戰鬥機,這些在低空亂飛的日本飛機就是活靶子。
可惜我們當時沒有,所以和張自忠大戰鄂西的時候,日本炮兵竟敢用氣球當空中觀察所指示目標。
這種情況下,共軍那種一杆步槍也敢打的防空做法,有時候的確會取得意外收獲。
當然,打不中的時候更多,可是至少能逼得日本飛機高飛躲避,距離遠了,飛機要打中地麵分散的步兵,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個飛過了再轉回來就可能差好幾公裏。今天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武裝直升機已經取代了固定翼飛機的主導地位,這種大速度飛機打低速目標經常掉鏈子是一個重要原因。
一個意外的收獲就是共軍在不斷的防空中總結出了不少對付飛機的經驗,很多指揮員成了防空專家。這在後來的朝鮮戰場上令美國人叫苦不迭——要知道麥克阿瑟曾經親自坐飛機到中朝邊境做過偵察的,一雙老眼也沒看出下麵的雪地裏居然藏著幾十萬中國軍隊。
嘿嘿,都是日本兵幫著練出來的。
要說國軍也不都是墨守成規的,而且要玩就玩得更離譜。田家鎮要塞之戰中,日軍進攻不利,呼叫飛機傍晚來襲。國軍打得發了性,見到敵機襲來無人躲警報,上千官兵亂槍齊發,一起對空射擊,場麵十分壯觀。其時陳誠正好到前線視察,正要表揚時忽然看到一些古怪。隻見條條彈道中夾雜著一個個小紅火球冉冉升起,像狐狸煉丹似的——這什麼玩意兒?炮兵出身的陳上將馬上反應過來——這個是迫擊炮啊!迫擊炮打飛機?!迫擊炮是曲射武器,打近戰的,連瞄準具都沒有,這麼幹簡直跟拿啞鈴砸麻雀沒什麼區別,日本飛機又不是呆鵝,這能打得著嗎?
陳上將破口大罵,要法辦這些浪費彈藥的渾小子。話音未落,隻見空中紅光一閃,一架日軍轟炸機竟然被這小紅丸子給炸成了碎片。原來,日軍飛機輕視中國軍隊輕武器的防空威力,在彈雨中照舊低飛轟炸掃射,不料一個迫擊炮彈飛上天空後落下來,正砸在日軍飛機的座艙上。國軍的迫擊炮可不是輕武器,那都是150毫米口徑的,炮彈跟煤油爐子一邊大,可以把水泥碉堡連根拔起,這玩意兒落到日軍飛機上,不用爆炸,砸,也給砸下來了。
陣地上歡聲雷動,陳上將也跟著叫好,處分雲雲,自然是換成嘉獎了。
李禾農部在當地是前線駐防部隊,經常和來襲的日軍飛機交手,防空肯定早有預案,所以集中重機槍射擊天皇號是合理的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