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擊落“天皇號”背後的秘密 七(2 / 2)

然而,天皇號負傷迫降後,提到追擊其乘員,《西充抗日名將李濃》中的記錄卻有些含糊,說的是“中國軍隊乘船攔截”,“中國軍隊將敵六人悉數擊斃。收繳文件、地圖、日記、手槍等七十餘件”。李禾農確曾派部下追擊,要照正常記述,應該寫比如“三營乘船追截”,或者“五連將敵六人悉數擊斃”等等,才比較合理。用了這個“中國軍隊”,範圍可就大了,讀著有點兒突兀。

如果看其他文獻,這樣寫法的理由就可以找到了。

原來,對天皇號進行防空射擊的隻有李禾農團,這並無異議,但追擊和消滅廣田一行的,卻還有一支部隊參戰。這就是吉星文所部的西北軍三十七師。

根據曾在五戰區擔任戰地記者的舒耀煌所書《吉星文將軍鄂西紀事》一文,提到1938年冬,三十三集團軍移駐荊門。天皇號被擊中的時候,時任37師師長的吉星文將軍駐防姚集、馬良鎮一帶,正在指揮所中。看到天皇號拖著濃煙下降,其參謀人員用望遠鏡看到該機降落在襄河岸邊的沙灘上,並有幾個人從機艙中逃出,搶奪了一艘民船,試圖順流而下逃往武漢。參謀判斷是日軍飛行員試圖逃跑,於是請示吉將軍當即下令部隊前去追擊和搜尋。

有證據表明三十七師的部隊參加了對廣田一行的最後攻擊。

2007年七七事變七十年紀念日的時候,參加過盧溝橋抗戰的六名二十九軍老兵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紀念活動,其中一名老兵張可宗(曾任二十九團連長),無意中提到參加過的一次戰鬥,被文史專家楊保森認為正是擊落天皇號的事件。

張可宗老先生的回憶是這樣的:

大約是1940年前的一天,駐防在湖北荊門一個叫磚頭灣的地方的我們接到命令,稱一架日軍轟炸機中彈,被迫降在陣地附近,要求我們搜尋飛機及駕乘人員。

經搜尋,飛機降落在一條名叫香河(音)的小河邊,機上共有5名日軍官兵。5名日軍已卸下飛機部分零部件,劫了河中一條小船,殺死水手準備逃跑。雙方發生激戰,最後,見抵抗無效的日軍大佐殺死4名部下,開槍自殺。

那段時間,日軍天天派出幾架飛機在駐地上空搜尋,由於河灘上的飛機已用樹枝等物偽裝,逃過轟炸。出於好奇,我常常和戰友們爬上飛機,夢想著哪天也能飛上天。後來,我聽說這架飛機運往了沙市。

其中,香河,應當是“襄河”的誤記,此外,日軍共死6人,而不是5人,其他都與此戰的情況相符。襄河,即漢水,又稱漢水襄河,沙洋則是荊門下屬地區。

以上由不同背景的當事人,在不同時代發表的訪談,都提到了天皇號被擊中後才迫降的情景。而修理天皇號的記錄上,也提到該機多處被擊傷,特別是一側垂直尾翼被打掉四分之一。這些都證明其曾遭到過防空部隊的打擊,是受傷後被迫降的。所以,中方稱“天皇號”被擊落應該是符合曆史事實的。

綜合雙方的記述,藤田一行被擊落的過程大概如此。

由於天氣和導航(這個確有問題,後麵還要交待)的原因,天皇號未能找到武漢王家墩機場,在1月31日下午誤入沙洋中國軍隊陣地上空。這時,藤田降低高度,放慢航速(為了節省油料)在低空盤旋,尋找機場,也可能油料將盡,在尋找地麵的日軍部隊,以準備迫降。這架行動古怪的飛機被李禾農部發現後,八九三團當即對其猛烈開火。由於高度低、速度慢,天皇號當即被連續擊中,而它本身沒有自衛武器,無法還擊。負傷後的天皇號操縱艱難,藤田被迫將其降落在襄河的河灘上。

倉促之間,飛機又受了重傷,藤田竟能將其基本完好地降落在河灘上,說明他的技術的確是比較過硬的。但是反應迅速的中國守軍使其未能脫逃。

至於落地後這部分日軍是被中國軍隊擊斃,還是自相殘殺後自殺,那已經不是我們要考據的問題了。

飛機讓中國人繳了,藤田和渡邊死了,這次飛行該怎麼評價,還需要說嗎?

不幸的是,日本人的思維比較古怪。

照他們的說法,人死了就成了神。所以,渡邊廣太郎死了,也變成了神。既然是神,那神還能有錯嗎?

既然神沒有錯,那神當初買的意大利飛機能有問題嗎?

這……可就不太符合邏輯了。

日本人卻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提出了一個初步結論,天皇號的試飛,是成功的!

得,我們看看日本人怎麼得出這個結論的吧。順便說一下,這一個結論,給中國空軍送來一堆軍功章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