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火焚巨獸——十九路軍奇襲日軍 上(1 / 2)

很早就注意到在日文資料中,提到過淞滬抗戰中,十九路軍曾襲擊過日軍戰車部隊,並給日軍剛剛裝備的製式主力戰車八九式中型坦克造成相當損失。可惜,這段記載語焉不詳,而且在中國方麵的資料中至今沒能找到相應的紀錄。

說起這次戰鬥,需要談到日軍戰車發展的一個創舉。前麵提到,日軍裝甲部隊發展比較落後。但是,它也有一個閃光點,那就是較早地在戰車動力上采用柴油發動機代替了汽油發動機。這在安全性和經濟性上都具有重要意義,代表了戰車動力的發展方向。今天的世界裝甲車輛,大多都采用柴油發動機。最早采用柴油機的日軍坦克,是1934年7月定型的八九式乙型中型坦克,它采用一台三菱A-6120VD氣冷式柴油發動機代替了八九式甲型的戴姆勒118馬力六缸汽油發動機。

日本八九式甲型中型坦克,是日本第一種製式主力戰車,全重12.7噸,裝備57毫米短加農炮一門,機槍兩挺,其中一挺裝在炮塔上,方向與火炮相反,形如辮子。這種獨特的設計也被下一代日軍主戰坦克九七式采用。

八九式坦克,一般被認為脫胎於英國維克斯C型戰車,而根據有“日本戰車之父”之稱的原已未生中將回憶,這種坦克的設計綜合了維克斯C型戰車和此前超重失敗的日本“第一號戰車”的特點。這種戰車雖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坦克中排不上號,但在中國戰場堪稱巨獸,中國軍隊除了從印度打回來的遠征軍中裝備有美式 M3、M4坦克,整個抗戰期間還沒有比它更重的戰車。

英國維克斯C型戰車,日本曾經進口兩輛這種戰車,主要用於研究。可以看到八九式與它外觀有幾分相似。中國也曾進口若幹維克斯6噸半戰車,在淞滬戰役中使用與日軍作戰,可惜沒有實現仿製國產。

最初引起我注意的是,在原乙未生《日本戰車發展史》中,記載做出這種改變的原因,第一是為了節約燃料,第二則是“吸取第一次上海事變八九式坦克作戰中汽油發動機生存力低,容易起火的戰訓”。

所謂第一次上海事變,就是我國常說的“一二八事變”。1932年1月28日,日軍入侵上海閘北,駐防的蔡廷鍇部十九路軍奮起抗戰。中國軍隊的拚死抵抗打得日軍三易主帥,擊斃敵第七聯隊聯隊長林大八少將,活捉日軍大隊長空閑少佐。在日文資料中介紹此戰時,對“支那精銳十九路軍”的評價始終多有敬畏。

林大八曾經擔任過吉林特務機關長、張作相的“吉林督軍署總顧問”,是日軍裏的中國通,死後被敬為“軍神林聯隊長”。此人是九一八事變後第一個在中國陣亡的日軍將領,他的死留下了一個曆史之謎。那就是林大八陣亡於3月1日,日軍第三次總攻的前線陣地,是被機槍擊中身亡的。對麵的中國軍隊,一半是十九路軍,一半是中央軍第五軍,所以林大八到底是死在了哪支中國軍隊手裏,至今是個說不清楚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