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出於對精鋼寧折不作鉤的葉挺軍長之敬佩,在日本考察抗戰史料,於新四軍的材料頗有偏愛。無奈,這方麵的資料並不容易找到,蓋新四軍活動地區,是日軍、國軍、偽軍相爭的漩渦中心。相比幾方而言,兵力、補給上處於劣勢的新四軍生存環境更加艱苦。再加日本老兵往往一見共軍就稱八路,結果頗有些戰例發生在新四軍的活動區域,卻每每歸之於“八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日本有個叫福山琢磨的老頭兒,看到年輕人漸漸忘記戰爭的苦痛,覺得長此以往鬧不好又忽悠出一個大東亞聖戰來,那可不是玩的。於是,發願收集資料,寫了一套書叫《給孫輩的證言》,都是經曆過二戰的日本人的回憶。其中有一篇叫作《走向覺悟的證言——S?J先生訪談錄》,裏麵相當詳細地描寫了這位化名S?J的日本老兵與新四軍之間的戰鬥。
這位S?J先生在中國所用的名字是“山本一三”,他的回憶是這樣的:
昭和19年(1944)三月六日,戰鬥在江蘇省淮安縣爆發。我的部隊以不過兩百人的兵力試圖解救被新四軍包圍的一個小隊級分遣隊。但是,新四軍出動的是兵力三千至四千人的大部隊,將我們圍困並發生了激烈的戰鬥。因為我們兵少,不得不向附近的村莊逃避。但是,新四軍窮追不舍,我們遭到集束手榴彈的猛烈攻擊,房子都起了火。這種情況下隻好四處尋找逃生之道,因為日軍殘兵在被燒毀的房子裏隱藏存身,新四軍可能認為日軍都被燒死,一度撤離。但是,當日軍殘兵試圖突圍的時候,終被發現,再次陷入重圍。最後,我們十四五個人都成了俘虜。其中包括清水、宮本兩個士官,還有梅村等。我們才知道攻擊我們的是新四軍在蘇中的第一師。第一師的敵工部長陳先生是廣東人,曾在日本留學,日語非常好而且待人寬厚,即便有所責備,態度也從來不會生硬……
看這段描寫,如果對照我國史料來看,我推測,山本一三參戰並被俘的,應該是1944年3月,新四軍發動的車橋之戰。此戰新四軍為打通蘇中蘇北根據地的交通,利用日軍抽調部隊參加湘桂作戰,兵力相對空虛之機,對日軍據守的集中五個團展開的攻堅戰。
對於車橋之戰,在國內看戰史資料時,我曾有兩點疑惑。第一,車橋一度是江蘇省臨時政府所在地,國民政府的江蘇省省主席韓德勤曾在此處辦公,而且是日軍分割新四軍蘇中蘇北兩根據地的重要據點。但無論中方還是日方史料,戰鬥打響時都隻有一個小隊日軍,一個大隊偽軍駐防,兵力何其單薄呢?第二,守敵隻有一個小隊的日軍(永山加強步兵小隊附12名輜重兵),六十餘人,為何戰果包括殲滅日軍四百六十餘人,偽軍四百五十餘人?
從日方的記載,對這兩個謎才能略窺端倪。第一個問題不足為問。1943年從韓德勤手中奪取車橋後,因此處地理位置重要,而且有韓部原來修築的土圍子工事(日軍在車橋最後的據點小圍子工事就是當初韓部所修)日軍在車橋據點原駐守六十四師團一個大隊,偽軍一個大隊。隻是由於豫湘桂作戰的需要,日軍從第十一軍、第十三軍中抽調八個師團參戰,地方守備兵力頓時捉襟見肘,這樣才將車橋守備日軍兵力減少到一個中隊。而由於新四軍陳挺部在車橋與寶應之間積極進行騷擾活動,日軍車橋、寶應守軍十分惱怒,3月初調集主要兵力合作進行清剿,此時尚未歸建。因此,車橋日軍遭到攻擊時,正是最為薄弱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