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白虹貫日(3 / 3)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被眼前細小的事物所蒙蔽,而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一塵不染唐高宗年間,弘忍大師開壇講學,當時他有五百餘名弟子,其中最有慧根的當屬大弟子神秀。神秀,少年時為儒生,遊學江南,博覽經史。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神秀在洛陽天宮寺出家。五十歲那年,他不遠千裏,投身到弘忍的門下,從事打柴、汲水等勞役以求法。六年來,他夜以繼日在弘忍身邊服侍,深為弘忍器重,於是被擢升為上首弟子。在當時,神秀被大家公認為禪宗的衣缽繼承人。

話說有一年,弘忍突然感到自己年齡不小了,便想在弟子中尋找一個繼承人。這天,他召集眾僧,要求每人作一偈(梵語“頌”,即佛經中的唱詞),以便了解各人的道行深淺。神秀悟道頗深,當即在寺院的廊壁上題了一首偈詩:“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偈詩中所說的“菩提樹”,即古印度的畢婆羅樹,它是一種普通得猶如楊、柳、桐、槐那樣的樹。當年,年輕的悉達多王子在結束了六年的苦行之後,就坐在一棵畢婆羅樹下悟道成佛,被後世尊為釋迦牟尼。人們為了感念佛祖證悟人生真理的不朽功德,把他悟道時給予他遮護的畢婆羅樹稱為菩提樹,也就是覺悟之樹。弘忍大師見到後大為讚賞,讓眾僧都來誦念此偈。

後來,慧能聽到有人誦讀神秀作的偈語,就感歎道:“聽起來確實很妙啊!可惜,境界不是很高。”到了夜間,慧能央求一名會寫字的僧人在神秀的偈語旁邊另題了一首自己作的偈詩:“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慧能的偈子表達的是一種出世的態度,它的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麵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弘忍大師看到這個偈子後,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當他聽說是慧能後,就命人將他叫來,並當眾批評慧能:“你寫得亂七八糟,簡直是胡言亂語!”說完,又親自擦掉了這首偈詩,然後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轉身就走了。眾僧之中,唯有慧能真正理解了五祖的意思。

這天夜晚,三更時分,慧能來到弘忍的禪房。在那裏,弘忍向他講解了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金剛經》,並將衣缽傳給了他。

慧能得法後,悄悄回到南方,隱居了十五年,才前往曹溪寶林寺。隨後,他又在韶州大梵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並傳授無相戒。嗣法弟子有行思、懷讓、神會、玄覺、惹忠、法海等四十餘人。後來,法海彙集慧能的言行為《六祖壇經》,這就是南宗。神秀在弘忍圓寂後,前往荊州當陽山玉泉寺,二十餘年中門人雲集,這就是北宗。經過神會的弘揚,南宗遂成為禪宗正統,從此獨尊天下。而神秀創立的北宗則門庭冷落,幾代之後就衰亡了。後來,用“一塵不染”一詞形容不受壞思想、壞作風的汙染,也形容環境清靜整潔。

爾虞我詐春秋中期,楚莊王根本不把鄰近的小國放在眼裏。

有一次,他派大夫申舟出使齊國,指示他經過宋國的時候,不必向它借路。申舟估計照這樣一來,必定會觸怒宋國,說不定因此而被殺死。但楚莊王堅持要他這樣做,並向他保證,如果他被宋國殺死,自己將出兵討伐宋國,為他報仇。申舟沒有辦法,隻好將兒子申犀托付給楚莊王,然後出發。

果然不出申舟所料,他經過宋國時,由於沒有借路而被宋國抓住。宋國的執政大夫華元了解情況後,對楚莊王如此無禮非常氣憤,對宋文公說:“經過我們宋國而不通知我們,這是把宋國當作屬國看待。當屬國等於亡國。

如果殺掉楚國使者,楚國來討伐我們,也不過是亡國。與其如此,倒不如把楚使殺掉!”宋文公采納了華元的建議,下令將申舟殺害。

申舟遇害的消息傳到楚國,楚莊王氣得鞋子來不及穿,寶劍也沒時間掛,就下令討伐宋國。然而,宋國雖小,要火速攻滅它也並非易事。楚莊王從公元前595年秋出兵,一直圍攻到次年夏天,還是沒有把宋國的都城打下來。楚莊王的銳氣大大受挫,決定解圍回國。

申舟的兒子申犀得知後,在楚莊王馬前叩頭說:“我父親當時明知要死,可是不敢違抗您的命令。現在,您倒丟開從前說的話了。”楚莊王聽了,無法回答。這時,在邊上為楚莊王駕車的大夫申叔時獻計道:“可以在這裏讓士兵蓋房舍、種田,裝作要長期留下。這樣,宋國就會因害怕而投降。”楚莊王采納了申叔時的計策並加以實施。宋國人見了果然害怕。華元鼓勵守城軍民寧願戰死、餓死,也決不投降。

一天深夜,華元悄悄地混進楚軍營地,潛入到楚軍主帥子反營帳裏,並登上他的臥榻,把他叫起來說:“我們君王叫我把宋國現在的困苦狀況告訴您:糧草早已吃光,大家已經交換死去的孩子當飯吃。柴草也早已燒光,大家用拆散的屍骨當柴燒。雖然如此,但如果你們想以此迫使我們訂立喪權辱國的城下之盟,那麼我們寧肯滅亡也不會接受。如果你們能退兵三十裏,那麼您怎麼吩咐,我就怎麼辦!”

子反聽了這番話很害怕,當場先和華元私下約定,然後再稟告楚莊王。

楚莊王本來就想撤軍,聽了自然同意。第二天,楚莊王下令楚軍退兵三十裏。於是,宋國同楚國恢複了和平。華元到楚營中去訂立了盟約,並作為人質到楚國去。盟約上寫著:“我無爾詐,爾無我虞。”意思是說:“我不欺騙你,你也不必防備我!”

後人由此故事引申出成語“爾虞我詐”,表示彼此互相欺騙。

覆水難收薑子牙是商朝末年人,足智多謀。早年曾在商朝當過官,因對紂王的殘暴統治非常不滿,不願輔佐,所以棄官回家,隱居在陝西渭水河邊的一個偏僻的小村莊。

薑太公飽讀詩書,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有經天緯地之才,精通治國安邦之道。薑太公希望遇到一位賢德的明主,好施展自己遠大的抱負。於是,他每天都扛著魚竿,拎著魚簍,日出而起,日落而歸,在河邊靜靜垂釣。令人奇怪的是,別人的魚鉤都是彎的,可他的魚鉤卻是直的。別人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搖頭晃腦地說:“寧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別人聽不明白,隻當他是個奇怪的老頭兒。

光陰流逝,薑太公整日垂釣,很快家裏便窮得揭不開鍋了。日子久了,薑太公的妻子馬氏嫌貧愛富的性格就暴露了出來,她受不了清苦平淡的生活,總是嫌棄薑太公不爭氣,沒出息,有時還惡言惡語地譏諷薑太公,並說不願意跟他一起生活,一起過苦日子。薑太公極力挽留,並好言相勸,說:“困難隻是暫時的,日子慢慢會好起來的,以後我們會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可馬氏卻嗤笑薑太公:“你整天拿著直鉤去釣魚,能釣上來金銀財寶嗎?你連魚都釣不上來,還敢說以後有榮華富貴?”說完,她收拾了一些家裏值錢的東西,一摔門,頭也不回地走了。

後來,周文王聽說渭水河畔有位賢人,便親自登門拜訪。薑太公得到了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幫助他振興西歧,又輔佐周武王聯合各諸侯一起打倒了荒淫無道的暴君紂王,推翻了商王朝,建立了西周王朝,成了西周的開國元勳。馬氏看薑太公此時如此顯赫,榮華富貴應有盡有,十分懊悔當初離開他。於是,她厚著臉皮去找薑太公,述說對薑太公的感情和自己的悲慘遭遇,希望薑太公念及舊情與自己重歸於好。薑太公早已看透了馬氏的為人,不想再與這樣勢利的女人恢複夫妻關係。於是,他命人拿來一壺水,潑在地上,對馬氏說:“如果你能將這潑出去的水全部收回,我們便重歸於好。”馬氏一聽,立刻趴在地上取水,可是水潑到地上很快就滲進了地裏,無論馬氏再怎麼努力,也隻能收到一點點泥漿。看到馬氏那諂媚的嘴臉,薑太公冷冷地說:“不要白費力氣了,你當初堅決地離去,我們便不可能再複合了。這就好比潑到地上的水,很難再收回來了!”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潑出去的水很難再收回。比喻事情已成定局,很難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