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料,檀羅國突然大舉進犯大槐安國邊境,國王想起政績卓著的淳於棼,立刻命他率兵出征,迎戰檀羅國的軍隊。可是淳於棼並不精通兵法,在戰場上屢戰屢敗,兵馬損失慘重,他自己也險些當了俘虜。與此同時,金枝公主也不幸病故了。這一連串的打擊,讓淳於棼很灰心。他辭去太守一職,悄悄回到了京城,從此失去了國王對他的寵信。
淳於棼回到家中,整日鬱鬱寡歡,一想到自己的一世英名就這樣毀於一旦,不禁老淚縱橫。他懇請國王讓他告老還鄉,回到故裏。國王批準了,仍然讓之前的那兩位紫衣使者送他。他坐的還是當年來接他的那輛馬車,馬車從洞穴中駛出,家鄉的麵貌依稀可見,所有的一切都沒有改變……恍惚中,淳於棼從夢中醒來,隻見家中一切如初,兩個仆人正在打掃院子,兩位友人在一旁洗腳,落日的餘暉灑到牆上,不過隻是小睡了一會兒,可是在夢中卻好像完完整整地經曆了一輩子。
淳於棼把自己剛才做的夢告訴了友人,大家都感到很奇怪,於是一起來到院子南麵的大槐樹下,結果發現了一個很大很大的螞蟻洞,洞旁有個孔道通向南麵,還有一個小小的蟻穴。想必,夢中的“大槐安國”和“南柯郡”就是這兩處吧!淳於棼由此感慨,人生如夢,富貴權勢其實虛無縹緲啊!
披荊斬棘馮異是東漢開國名將,並是“雲台二十八將”之一。他智勇雙全,征戰沙場數十年,為大漢王朝立過無數奇功。但他為人十分謙遜,從不居功自傲,每到論功行賞之時,他便默不作聲地坐到樹下,從不與人爭功,因此人們送他了一個雅號——大樹將軍。
公元23年,王郎在邯鄲稱帝,懸賞捉拿劉秀。劉秀帶著部屬從薊縣往東南轉移。當時形勢危急,劉秀白天和黑夜都不敢入城,吃住就在道旁。等來到饒陽的一個叫蕪萎亭時,天氣寒冷,北風凜冽,戰士們饑寒交迫,疲憊不堪,此時的劉秀也因過度疲勞昏睡過去。等他醒來時,隻見馮異恭恭敬敬地端著一碗熱氣騰騰的豆粥出現在自己的眼前,劉秀十分感動,幾口就把粥喝了個精光,所有的疲勞頓時全都消失了。其他將士也因為喝了這寒冬裏的熱粥渾身充滿了力量,互相鼓勵,一同度過了那個艱難的日子。
還有一次,隊伍行至南宮縣時遇到了暴風雨。劉秀躲在路旁的空屋裏避雨,凍得瑟瑟發抖,馮異不知道從哪兒弄來了許多幹柴,點起了火堆為劉秀取暖、烘烤衣服,並煮了一大鍋麥粒飯給劉秀吃。後來,渡過滹沱河到了信都,馮異奉劉秀之命到河間招募整編軍隊,回來後被封為偏將軍。
公元25年,劉秀在洛陽稱帝,建立了東漢王朝。身為皇帝的劉秀並沒有忘記與自己共過患難的馮異,封馮異為陽夏侯,並派他率軍討伐赤眉軍,平定關中。當時,有人上書向劉秀進讒言,說馮異專製關中,權力太重,百姓們都很信服他,稱他為“鹹陽王”,應該提防他位高權重,趁機謀反。劉秀看後把奏章送給了馮異看。馮異看完,非常惶恐,上書給劉秀,說自己受劉秀的知遇之恩,忠於朝廷,從來沒有別的心思。劉秀回信安慰他說:“將軍對於我來說,道義上是君臣,可恩情更像是父子,我們之間又有什麼猜疑的呢?你不必害怕!”
後來,馮異特地從長安趕到京城洛陽去見劉秀。劉秀十分隆重地接待了他,並拉著他的手,感慨萬千地向文武百官介紹說:“這是我起兵時的主簿,在我平定天下時,曾為我劈開叢叢荊棘,掃除重重障礙,而且還為我平定了關中,真是功不可沒呀!”退朝之後,劉秀又派人送給馮異很多珍寶、衣服、錢帛等,並寫了一道詔書獎勵他說:“危難之中,蕪萎亭的豆粥,滹沱河的麥飯,這份深情厚誼我已經很久都沒有報答了。”此後劉秀一連好幾次召見馮異,設宴酬勞,一起商量平定四川的方案,之後他派馮異回到關中,並讓馮異的妻兒老小也跟著一起去了。
這個成語比喻在前進的道路上清除障礙,克服困難。
囊螢映雪車胤自幼聰穎好學,但由於當時他家境貧寒,僅僅能維持溫飽,家裏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讀書環境,甚至連買燈油的錢都沒有。所以,車胤利用白天的時間拚命讀書,到了晚上,他隻能默默背書或是望著月亮發呆,惋惜晚上的時間白白浪費了。
一個夏天的夜晚,車胤正坐在院子裏默默背書,忽然看見很多螢火蟲,一閃一閃地在空中飛,發出點點螢光,在黑暗中顯得格外耀眼。車胤看著看著,腦袋一轉,想:如果我把這些螢火蟲聚集起來,它們發出的光不就可以當燈用了嗎?他急忙找出一塊白絹,縫了一個口袋,捉了幾十隻螢火蟲裝在裏麵,紮緊袋口,把它掛在桌旁,黑暗的屋子裏果然明亮了許多。於是,他借著螢光,拿起書本高興地看了起來。從此,隻要一有螢火蟲出現,他便用這種方法夜以繼日地讀書學習。由於車胤如此好學不倦,終於成為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他的一生,官位屢屢升遷,做過征西長史、吳興太守、輔國將軍、吏部尚書等,真正振興了家門。
與車胤同一朝代的,還有一個人名叫孫康,京兆(今河南洛陽)人。他出生在一個貧寒的家庭裏,盡管他從小就酷愛讀書,但由於家裏很窮,不但不能供他上學,還需要他去耕田種地,補貼家用。所以,白天他隻能在勞動之餘進行學習,等到晚上,家裏又沒錢買油點燈,他不能看書學習,隻能早點兒睡覺。這樣一來,孫康覺得自己看書學習的時間真是太少了,尤其一到冬季,天短夜長,讓長長的黑夜白白浪費掉,實在太可惜了。
一個冬天的夜裏,孫康一覺醒來,看見從窗外透進來一絲光亮,他以為是天亮了,趕緊起床。可是當他打開房門向外一看,原來是入冬後下了第一場大雪。外麵白雪皚皚,大地、樹木和房屋都被披上了一層銀裝,閃閃發亮。
孫康靈機一動,突然想到,如果映著這雪光,不就可以讀書了嗎?他急忙從屋裏取出書來,打開一試,果然字跡清晰。孫康不顧寒冷,立刻在這冰天雪地裏讀了起來,手腳凍僵了,他就跑一跑,活動一下,或者回屋暖和一會兒,再出來學習。從此以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便來到戶外映雪讀書,常常是忘記了寒冷,也忘記了疲倦,一讀就讀到雞叫天明,他才收起書本,稍微休息一下,便出去幹活兒。
工夫不負有心人,孫康這樣孜孜不倦地讀書,終於學到了淵博的知識,成了當時有名的學者。後來,他被朝廷重用,當上了禦史大夫,學有所成,為人稱道。
這個成語常用來比喻家境困苦,用功讀書。
完璧歸趙戰國時期,趙惠文王擁有一塊“和氏璧”,秦昭王知道後,便派了位使臣到趙國來跟惠文王商量:“我們秦國願意以十五個城池,和趙國換取這塊楚和氏璧的寶玉。”
惠文王一聽,擔心秦國太強大,如果把寶玉交給秦昭王,他要是耍賴就對他沒有辦法了;如果不給,又擔心秦昭王可能會派兵來打趙國。大家看到惠文王這麼煩惱,就有人提議:“我們去請智勇雙全的藺相如來,他一定會想到好辦法的。”
藺相如來了之後,惠文王第一句話就問他:“秦國要用十五個城池來交換我的楚和氏璧,你看我應不應該答應他呢?”藺相如毫不遲疑地說:“秦國強,趙國弱,我認為您不答應也不行呀!”“可是,假如秦國拿了我的璧玉,卻不把城池給我,那我該怎麼辦?”惠文王憂心地問。
藺相如馬上接口說:“秦國要拿十五個城池來交換趙國的楚和氏璧,假如趙國不答應,那當然是趙國的錯;反過來,若秦國得到了璧玉,卻不把城池給趙國,那錯就在於秦國了。因此,照我的看法,還是派人將璧玉送到秦國去比較好。”
趙惠文王覺得藺相如說得很有道理:“依你看,派什麼人去好呢?”藺相如自告奮勇地說:“假如大王實在找不出合適的人,臣倒願意前往一試。秦國如果守信把城池給我們趙國,我就把璧玉留在秦國;如果秦國食言,不把城池給趙國,我一定負責將原璧歸還趙國。”
藺相如到了秦國以後,見到了秦昭王,便把璧玉奉上。秦昭王見到璧玉後,高興得不得了,不斷地把璧玉捧在手上仔細欣賞,又把它傳給左右的侍臣和嬪妃們看,卻都不提起用十五個城池交換的事。藺相如一看情形不對,馬上向前對秦王說:“大王,這塊璧玉雖然是稀世珍寶,但仍有些微的瑕疵,請讓我指給大王看看!”
秦王一聽,說:“快指給我看!”藺相如從秦王手中把璧玉接過來以後,馬上向後退了好幾步,背靠著大柱子,瞪著秦王大聲說:“這塊璧玉根本沒有瑕疵,是我看到大王拿了寶玉以後,根本就沒有把十五個城池給趙國的意思。所以我說了個謊話把璧玉騙回來,如果大王要強迫我交出璧玉的話,我就把楚和氏璧和我自己的頭,一起去撞柱子,砸個粉碎。”(參看“怒發衝冠”)藺相如說完,就擺出一副要撞牆的樣子。秦昭王害怕藺相如真的會把璧玉撞破,連忙笑著說:“你先別生氣,來人呀!去把地圖拿過來,劃出十五個城池給趙國。現在你可以放心把璧玉給我了吧!”
藺相如知道秦王不安好心,就騙秦王說:“這塊楚和氏璧,是天下人都知道的稀世珍寶,趙王在交給我送到秦國來之前,曾經香湯沐浴,齋戒了五天,所以大王在接取的時候,也同樣應該齋戒五天,然後舉行大禮,以示慎重呀!”秦王為了得到璧玉,隻得按照藺相如所說的去做。藺相如趁著秦王齋戒沐浴的這五天內,叫人將那塊璧玉從小路送回趙國。
五天過去了,秦王果真以很隆重的禮節接待藺相如。藺相如一見秦王便說:“大王,秦國自秦繆公以來,二十多位君王,很少有遵守信約的人,所以我害怕受騙,已差人將璧玉送回趙國!如果大王真的要用城池來交換楚和氏璧,就請先割讓十五個城池給趙國,趙王一定遵守誓約將璧玉奉上。現在,就請大王處置我吧!”
秦昭王一聽這個消息,心裏雖然很生氣,卻也佩服藺相如的英勇,不但沒有殺他,還以禮相待,送他回國。
這個成語形容原物送還原主。
如坐針氈司馬通是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的孫子,第二任皇帝司馬衷的兒子,生於公元278年。《晉書》記載,他幼時非常聰慧,深得武帝寵愛。五歲那年的一天傍晚,皇宮失火,司馬炎登樓望,小司馬通急忙拖著爺爺的衣裾來到暗處。司馬炎不解,問為什麼,他回答:“暮色倉猝,宜備非常,不宜令照見人君也。”原來,是為了爺爺的安全。此後,司馬炎多次在公開場合讚許孫子頗似先祖司馬懿,並強調說:“此兒當興我家。”
公元290年,司馬炎去世,司馬衷即位,是為晉惠帝。晉惠帝昏庸無能,凶悍殘酷的皇後賈南風趁機幹預朝政。由於被立為太子的司馬通,並非賈南風所生,所以賈南風視司馬通為眼中釘、肉中刺。她一方麵讓太子與生母謝玖分開,一方麵暗使太子身邊的宦官放鬆管教,任其荒廢學業。司馬通即太子位時剛剛13歲,沒有了大人約束和指教,自然如脫了韁的野馬,肆意妄為。
當時有一個叫杜錫的人,性格非常耿直,在做了太子中舍人(掌傳宣詔命)以後,多次規勸司馬通遠離小人、修德近善,言辭懇切。已經放縱慣了的司馬通非但不聽勸告,反而對杜錫心懷怨恨。
有一次,司馬通故意在杜錫常坐的氈墊中放了一些針。杜錫沒有發覺,結果屁股被紮得鮮血直流,疼痛不堪。第二天,司馬通故意問杜錫:“你昨天出了什麼事?”杜錫難以開口,隻好回答說:“昨天喝醉了,不知道幹了些什麼。”司馬通進而詰問說:“你喜歡責備別人。為什麼自己也做錯了事呢?”成語“如坐針氈”便從這個故事中引申而來。
公元299年,賈南風召集親信潘嶽等,捏造文書,嫁禍給司馬通,朝廷以謀反罪名廢除司馬通的太子之職,遣出皇宮,發配到許昌。公元300年,賈南風又命太醫製成毒藥,派宦官孫慮攜藥至許昌,逼迫司馬通服用。司馬通堅決不從,孫慮就趁司馬通上廁所時,跟隨在後,“以藥杵椎殺之”。這一年,司馬通年僅23歲。
現在,我們用“如坐針氈”這個成語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