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名士因聯惜鬆齡(1 / 3)

清代著名文學家蒲鬆齡,自幼飽讀經書,才華橫溢,機智過人,然而他幾次參加科考,都名落孫山。他憤恨地放棄了科考,開始文學創作的道路。蒲鬆齡為了激勵自己寫作,不斷進取,便在鎮紙用的銅條上刻了一副對聯:

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這副對聯,上聯寫了西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的故事,下聯則寫越王勾踐被敵國俘虜後忍辱負重、終於起兵雪恥的典故。蒲鬆齡用這兩個故事來表達自己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毅力和恒心。

在這副對聯的激勵下,蒲鬆齡埋頭寫作,從不懈怠。為了收集寫作材料,他專門開了個茶鋪,供路人過往飲用。過路者若給他講一個故事便免費喝茶。通過和過路人的閑談,蒲鬆齡得到了許多寫作材料。春去冬來,雪消花開,他終於創作出了名傳千古的《聊齋誌異》一書。

傳說,有一天清早,蒲鬆齡正趕往茶鋪,在路上碰見了當時有名的學士王漁洋。由於王漁洋也早知道蒲鬆齡的大名,相逢之下,十分高興,心想,蒲鬆齡是不是傳聞中那般有才學呢?於是便出了一個上聯讓蒲鬆齡對:楊柳花飛,白麵郎君吹木屑;蒲鬆齡一聽,聯想起了自己的遭遇,心中很是淒涼,於是苦笑道:

梧桐葉落,青皮光棍打秋風。

蒲鬆齡以自身的實際經曆為依據,對了王漁洋的上聯。王漁洋見蒲鬆齡果然是人間奇才,便恭敬地把他請到家中,讓他當了一名私塾先生。從此,蒲鬆齡更加發奮地寫作了。

獨眼探花對君王清代,江西萍鄉有個叫劉鳳誥的才子。他自幼苦讀經書,滿腹經綸。然而他小時候玩耍時弄傷了一隻眼睛,所以其貌不揚。

有一次參加殿試,皇帝見劉鳳誥相貌平常,且一隻眼睛不大好使,有些猶豫,但又不便當眾取消他的考試資格。思考良久,想借對聯來為難他,讓他知難而退,名正言順地淘汰他。於是,皇帝要求劉鳳誥對對聯,劉鳳誥滿口答應。

皇帝開門見山,直擊劉鳳誥的要害:

獨眼不登龍虎榜;上聯中很露骨地表示,自己要淘汰劉鳳誥。劉鳳誥卻並不灰心喪氣,而是麵對現實,實事求是地答道:

半月依舊照乾坤。

皇帝還想再難他一難,隨即又出了一上聯:

東啟明西長庚南箕北鬥朕乃摘星漢;上聯中很明顯地嵌入了“東西南北”四方位,同時寓意自己是皇帝,有絕對的選擇和決定的權力。

劉鳳誥一聽,也不畏懼,堂堂正正地答道:春牡丹夏芍藥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

這一下聯,對仗工整,音韻和諧,且也嵌入了“春夏秋冬”四季,很有信心地確定自己是探花無疑。皇帝見他對答如流,才華出眾,心中非常高興,便當場欽定劉鳳誥為探花。

采桑女與挖蓮郎古時候有位勤勞質樸的采桑女,不僅生的容貌俊美,而且聰慧大方。到了“女大當嫁”之時,月老、紅娘進出其家,來往穿梭。父母一時拿不定主意,就同女兒商量。采桑女說道:“父親母親,女兒的事你們就別操心了,我出一句下聯,誰能對上上聯就嫁給誰。”說著,采桑女念出了下聯:“采桑女,摘葉留心等後生。”此事傳開之後,該女家門庭若市,人來人往,絡繹不絕。大多數人是出於好奇心來湊熱鬧的,但也不乏應對者,不過所對之聯姑娘並不中意。後來,還是一位英俊樸實的青年農民對了上來,為:“挖蓮郎,盤根摸梗尋佳藕。”

在眾人一片歡呼聲中,采桑女與這位挖蓮郎喜結連理,傳為一段佳話。

乞丐以聯得佳人據說,宋太宗年間的狀元呂蒙正有次進京趕考延誤了日期,身無分文,隻得以乞討為生。某天,劉宰相之女拋繡球招親,京城內熱鬧非凡,呂蒙正也趕去湊熱鬧。彩樓門外的守衛看見呂蒙正衣衫破爛,便攔住他不讓進去。

呂蒙正怒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守衛辯駁不過他,隻好放行。

這劉小姐生得國色天香,琴棋書畫亦是樣樣精通。此刻,呂蒙正被帶到了彩樓下,劉小姐撩起珠簾一看,見此人雖然邋遢,但五官端正、雙眼炯炯有神,倒是有些王侯之氣。於是劉小姐出了個上聯,讓丫鬟帶話給呂蒙正,這上聯是:“黑白未分此去不知南北”。呂蒙正脫口而出:“青黃不接特來討點東西。”劉小姐一聽,對得頗為工整,隻是俗氣了些,便再出一題:“荷葉魚兒傘。”呂蒙正整了整衣冠,說道:“花絮虱子窩。”劉小姐又出一對:“一杆銀槍能擋雄兵百萬。”呂蒙正揮了揮討飯棒對道:“半段竹竿驅走惡狗千條。”劉小姐暗自覺得好笑,這三聯呂蒙正對得實在是俗氣了些。

丫鬟有意成全呂蒙正,便在劉小姐耳邊暗暗囑咐了幾句,隻見劉小姐笑了笑,再出一聯:“十字街頭叫老爺老爺老爺老老爺。”呂蒙正忽然眼睛一亮,對道:“金鑾殿上喊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劉小姐聽後,撩起珠簾,手捧繡球走到台前,拋向呂蒙正。呂蒙正眼疾手快,接住繡球,二人結為一段良緣。

包拯用聯巧破案北宋時期著名清官包拯,有“包青天”的美譽。一次包拯微服出巡,聽說了一個奇案:一對新婚夫妻,在新婚之夜,富有才情的新娘為了探究新郎的才學,就出了一對句“點燈登閣各攻書”(“燈”為“燈”的繁體字)。這是一個連環對,不但“燈”同“登”,“閣”同“各”是同音字,前字分別是後字加偏旁而成,而且“點燈”二字還是雙聲。新娘出了對句後,就隔著房門對新郎說:“你若對不出下句,今晚就不準進入洞房。”新郎想了很久也沒有對出來,非常生氣,於是去了學堂。第二天新娘起床後,看到坐在桌前的新郎愁眉不展,便問是何故。新郎說道:“我到現在還沒有對出來,正發愁呢。”新娘聽後,竟然懸梁自盡了。

因為出了人命案,縣衙不問青紅皂白就把新郎抓了起來,最後屈打成招,決定秋後問斬。包拯聽聞此事後,覺得事有蹊蹺,於是決定夜裏潛入新娘屋內,一探究竟。這夜,包拯走到室外,月光如水,梧桐樹下放著一把椅子,心裏一動,對隨從們說道:“這案子破了。”隨從們都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早晨,包拯來到縣衙,馬上命人上街貼出告示,內容大意是開封府要在本地招取一名有才學的書生到府內任職,歡迎有誌之士應試。有十幾個應試者來到縣衙,包拯出的考題正是“點燈登閣各攻書”。當應試者把對句交上來時,包拯看見一個叫梅二的書生這樣寫道:“移椅倚桐同賞月。”

最後梅二被留了下來,他人都被遣散。梅二見自己被選中,正在竊喜之時,隻聽包拯冷笑一聲,驚堂木一拍,就下令衙役把梅二給捆綁起來。接著,包拯命人把那個新郎帶來,當新郎確認梅二是自己的同窗好友,包公更加認定了自己的想法。包拯大聲嗬斥道:“梅二,你如何奸淫新娘,快快如實招來。”

開始梅二還拒不招認,待包拯大喝一聲“下聯”後,驚慌失措,馬上就認罪伏法了。

原來,那天晚上新郎一怒之下去了學堂,梅二此時正在學堂夜讀,便問新郎為何不入洞房。待梅二了解緣由後,便借故離開學堂,潛入新郎的家裏。當時新娘還沒有睡覺,待梅二借著新郎的口吻對上那聯時,新娘便開門把他迎了進來。第二天,當新娘得知自己被壞人騙了時,羞憤自殺。這才引起這樁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