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妹三難秦觀蘇東坡的妹妹蘇小妹與秦觀喜結連理,成為文壇一段佳話。據說新婚之夜,蘇小妹為了一探秦觀之文采,曾把他拒之門外,要回答出三個問題,方可入洞房。這第一題是一首詩,每句嵌入一字,秦觀一眼就看出來答案是“化緣道人”,知道蘇小妹這是在嘲諷自己;第二題是個謎語,秦觀也很快猜了出來。第三題是個對聯,這上聯是:“閉門推出窗前月”。前二題秦觀都通過了,唯有這第三題,苦思不得其解。蘇東坡見狀,替妹夫著急,但又不方便直言。於是,蘇東坡靈機一動,撿起一塊石頭,扔進了盛滿水的水缸裏。秦觀聽到“噗通”一聲,茅塞頓開,脫口而出:“投石衝破水底天。”蘇小妹聞聲,歡喜地把秦觀迎入洞房。
李清照巧對趙明誠著名詞人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不僅是權威的金石家,並且在詩詞上也頗有造詣。一次,夫妻二人去青州參加烏老150歲的壽誕。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大家便要夫妻二人給烏老寫一副壽聯。趙明誠思索片刻,寫道:“花甲重逢,又增而立年歲。”每甲子是60年,“花甲重逢”即120歲,“而立”是30歲,相加正是烏老壽辰,客廳裏頓時響起一片叫好之聲。眾人都看李清照如何來接,隻見她不慌不忙寫道:“古稀雙慶,複添幼學青春。”“古稀”是70歲,“雙慶”便是140歲,“幼學”是10歲,加在一起,也正是烏老壽齡,上下聯可謂是珠聯璧合。
眾人驚歎不已,烏老也是欣喜非常,親自鋪開宣紙說道:“二位雅興正濃,請再為老朽賜聯一副。”還沒有等李清照表態,趙明誠便應承下來,一揮而就寫道:“三多福壽子。”未料李清照從容寫道:“四詩風雅頌。”趙明誠一心要難倒李清照,便又鋪開一張宣紙寫道:“烏龜方姓烏。”眾人都是一愣,烏老也暗生怒氣。隻見李清照跟在趙明誠的墨跡後續寫道:“龜壽比日月,年高德亮。”烏老看罷,手撚著長須大聲說好。趙明誠於是又寫道:“老鼠亦稱老。”李清照嫣然一笑,又續寫道:“鼠姑兆寶貴,國色天香。”眾人都為夫婦倆的巧對喝彩,烏老見此聯中巧妙地嵌入了“烏老”二字,更是欣喜若狂。酒鬼秀才巧對聯從前,江南地區有一個秀才整天喝酒,嗜酒如命。一天此秀才醉倒在官府門前,縣令將他提到衙門,訓斥道:“你身為秀才,乃飽學之士,今日卻爛醉如泥,成何體統,本應重責,現在我出幾副對聯,你若能當即對上,我就饒你一次,你意下如何?”秀才聽罷,叩謝道:“遵命。”
縣令便出了上聯:“好男兒要學文習武。”
秀才連忙答曰:“真才子會行令劃拳。”
縣令搖頭晃腦道:“讀書習字。”
秀才脫口而出雲:“推杯換盞。”
縣令慢條斯理曰:“五經四書百家論。”
秀才喜形於色答:“頭曲三花二鍋頭。”
縣令聽他所對的盡是喝酒,不由得歎口氣:“唉,朽木不可雕也。”
秀才以為是上聯,馬上對:“嗨,美酒焉能醉乎?”
縣令聽罷,氣得吹胡子瞪眼,拍案喝道:“一派胡言!”
秀才嚇得戰戰兢兢,叩頭忙對:“兩壇老酒!”
縣令勃然大怒,高喊:“給我打!”
秀才一聽卻喜出望外:“謝老爺,再打四兩足矣。”
縣令被對得啼笑皆非,又奈何不了他,揮手道:“快退堂。”
秀才起身,踉踉蹌蹌地離開,還忘不了對上:“將進酒。”衙役學生對先生一個突然成了暴發戶的衙役,千方百計地供養他的兒子讀書,還專門為他請了教書先生,希望將來能改換門庭,光宗耀祖。然而他的兒子已學會了做衙役的行當本色,終究難以改變。
一天,這個衙役的哥哥手持羽扇踱步走來。教書先生就趁機出了上句讓學生對下句:“大伯手中搖羽扇。”
學生對出:“家君頭上戴鵝毛。”
先生無奈,隻得又出六字對:“讀書作文臨帖。”
學生忙對:“傳呈放告排衙。”
先生又出五字對:“讀書宜朗誦。”
學生對道:“喝道要高聲。”
先生又出四字對:“七篇古文。”
學生又對:“四十大板。”
先生越聽越有氣,就責罵:“打胡說。”
學生以為又是讓他應對,就連忙答:“往下站。”
先生更生氣了,罵道:“放屁。”
學生馬上對出:“退堂。”
先生見學生實在無法引導,就隻得無可奈何地用鼻子“哼”了一聲,學生很機靈,當即對出下句:“喝。”楊盤石改聯勵青年清末廣東鬱南有位叫楊盤石的讀書人,他能詩善對,風趣幽默。一年除夕,吃過年飯,楊盤石外出散步,忽然看見有戶人家貼出了副奇特的對聯:
平生好吃新鮮米;品性不燒隔夜柴。
楊盤石看出,這是家窮人,沒有存米,也沒有存柴。但這米和柴又從哪裏來呢?一打聽原來家裏隻有一個年輕人,是個孤兒,習慣於偷雞摸狗。沒吃的了,去偷,還說是“好吃新鮮米”;沒燒的了,也去偷,還說是“不燒隔夜柴”。鄉親們好言規勸過多次,他總是當耳旁風,聽不進去。
楊盤石聽罷,心裏很不是滋味。他趕緊回家找了紙筆,寫了幾個字,讓人去蓋貼在原來的春聯上。
第二天一早,孤兒家門前圍了好些人,這年輕人出門來仔細一看,原來對聯變成:
勤勞可食新鮮米;致富長燒隔夜柴。
這時,楊盤石走來,遞給他一個大紅包說:“年輕人要自食其力,這才是長久之計。這裏有點小意思,做個小買賣吧!”從此,年輕人洗心革麵,重新做人。
學童妙對諷秀才從前,有個狂妄秀才,沒有學識,卻很愛顯擺自己,人們稱他為狂秀才。有一天,他出門,來到一所學堂前,看見一群學童在興趣十足地交談,他就想讓這個學館裏的老師出來,和他比試一下才學。於是,他大大咧咧地往大門口一站,大聲說道:
稻粱菽麥黍稷,這些雜種,哪個是先生;那一群學童聽了秀才的聯句,都愣住了,不知道如何應對,秀才可得意了。這時,一個眉清目秀的小學童站起來,站在狂秀才麵前,把小胸脯一挺,伸出大拇指,很神氣地對道:
詩書易禮春秋,許多正經,何必問老子。
狂秀才聽了,羞得臉都紅了,在一大群學童的哄笑中,溜之大吉。
麥為儀妙聯諷鄉紳清乾隆年間,廣東雷州有個貢生叫麥為儀。他博學強識,清高正直,詼諧幽默,並勇於同本地鄉紳作鬥爭。
有一次,當地有個廟裏供奉的康王元帥要重塑金身,並設禁七天七夜,凡屬當地的官民都要繳納銀兩並齋戒,禁止殺生。齋戒那天,那些鄉紳在廟裏殺雞宰鵝,設宴大吃大喝。麥為儀實在看不慣這些“吸血鬼”勒索民財、大吃大喝,決心要借機諷刺一下,就靈機一動,寫了副對聯,貼在齋棚兩邊:
雷打道果真君木偶無靈枉受香煙四百載;風流本鄉紳士征嚐有限僅供酒肉兩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