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陶然亭”與“張之洞”(2 / 3)

接著縣官便吟出了上聯:“四口同圖,內口皆歸外口管。”這是個拆字合字聯,“圖”是“圖”的繁體字,包含著四個口字,相對頗難。而楊溥聽罷,思索片刻便對了出來:“五人共傘,小人全仗大人遮。”對句也是個拆字合字聯,“傘”是“傘”的繁體字,包含了五個人字,對得工整貼切,還有央求知縣大人能釋放父親的意味。知縣大人一聽,覺得楊溥是個非常聰敏的孩子,於是下令放了他的父親。

機智過人錢六姐錢六姐是明代湖北著名的才女。一天,錢六姐出門走親戚,途經一條大河,這時天色已晚,還下起綿綿細雨。錢六姐走到岸邊,看見有兩個人蹲在那裏,並不上渡船。她滿心奇怪,但也不便過問,便喊船夫。船夫病了,就讓兒子小三來替他招呼客人。這小三也是聰明好學之人,經常捉弄富家子弟,編個對子讓他們對,對上了便可以上船,對不上就收雙倍的船錢。小三出艙一看是個女子,有心試一試這女子的才華,便說明了過河的條件。錢六姐一想小孩子家能出什麼對子,便說道:“請出上聯吧!”小三說道:“晴天過河船搭腳。”字麵意思雖然平常,但仔細一想,卻意義深重。天越來越黑,雨也越下越大。錢六姐在岸邊打著傘來回思索,頓時觸景生情,對出下聯:“雨夜行路傘遮身。”小三大為驚訝,說道:“請上船吧!”話音剛落,岸邊的兩個人也擁擠過來要上船。原來這是兩個富家子弟,讓小三在這裏為難已經一個時辰了。小三不悅地說道:“等等,對子是人家對上的,你們想白占便宜可不行。

這樣吧,趕上天黑下雨,饒你們一次。不過,這位大姐的船錢得由你們出。”

那兩人趕忙答應,跟隨錢六姐進了船艙。

江陵神童美名揚張居正是明朝著名政治家,他幼年時聰敏機智,有“江陵神童”的美譽。

有一天,張家祠堂請來巫師做法,張居正不信鬼神之說,十分不屑。巫師非常窩火地說道:“大膽頑童,竟敢冒犯神靈!將來命運一定是:富貴無心想,功名兩不成。”張居正大笑道:“你倒是講了兩句實話。‘想’字無心是個‘相’,‘富貴無心想’,這不就是說我將來能夠位極人臣,大富大貴;‘戊戌’

兩字都不是‘成’字,‘功名兩不成’就是說我將會在戊戌之年登科,取得功名。”巫師惱羞成怒,張口罵道:“狂蕩子,豈是聖門弟子?”張居正不假思索,針鋒相對:“冒失鬼,假充天上神仙。”麵紅耳赤的巫師隻好落荒而逃。

張居正十二歲就參加了府試。進考場之前,剛好遇到了前來監考的知府大人。知府見他年齡如此小,就好奇地問道:“你這小小孩童,也來進場應考?待我出個對子讓你對,對得上就讓你進場,對不上就請你回家。”張居正自信地說道:“大人請。”知府看著文廟中參天古樹,吟出上聯:“大文廟,兩棵樹,頂天立地。”張居正不慌不忙地對出下聯:“小學生,一支筆,治國安邦。”知府聽後頗為欣喜,稱讚他是個可造之才,於是讓他進了考場。

湖廣巡撫聽說江陵有個神童後,特地前來荊州府視察。學堂位於荊州府南門外“東司廟”附近。私塾先生見到巡撫大人駕到,趕忙殷勤招待,廟裏的和尚也送來西瓜助興。巡撫大人見景生情,於是說出一句上聯:“東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禮物。”教書先生對不上聯,急得滿頭大汗,這時張居正上前替他解圍道:“南極仙翁朝北鬥,天大人情。”巡撫得知這個孩子就是張居正,大為興奮,於是又吟出一聯:“雛鳳學飛,萬裏風雲從此始。”張居正應答道:

“潛龍奮起,九天雷雨及時來。”巡撫連連稱好,誇讚張居正的誌氣與才學。

唐寅才華令人服唐伯虎年少時已名聞鄉裏,因為他勤奮好學,聰明伶俐,不僅熟讀“四書五經”,而且精於詩歌創作。

一天,有位客人前來拜訪,唐伯虎站在一旁看著父親拿出甜瓜和炒豆招待。客人看見唐伯虎乖巧可愛,非常喜歡,便想試探一下他的才華。客人出了一個上聯,唐伯虎隨口便對了上來。客人非常驚異,於是從五言到七言,九言到十一言等又出了很多上聯,但唐伯虎都能對答如流。半晌過去了,客人把自己能夠想到的對聯全部說了出來,但始終難不住唐伯虎。這時,唐伯虎的父親看到客人麵露窘色,於是上前解圍道:“寅兒,吃個甜瓜潤潤嗓子。”

客人接過唐伯虎遞上的甜瓜,頓時眉色一展,說道:“甜瓜切破,分成兩片玉玻璃。”聰明的唐伯虎馬上便想到客人的這句即興聯按平仄來看是下聯,需要對上一個合適的上聯才可以。隻見小唐伯虎看著桌上的炒豆,高興地對道:“炒豆撚開,拋下一雙金龜甲。”就這樣,客人終於被小唐伯虎的才華所折服。李時珍妙對師聯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被譽為“中國藥聖”,著有《本草綱目》一書傳世。其實,李時珍不僅精通醫藥,文學造詣也頗高,自幼聰穎善對。一次,私塾先生望著被樹木環抱的遠山,出一上聯:“遠聲隔林靜。”李時珍見此時朝霞分外明媚,過往旅客早已登程,於是對答道:“明霞對客飛。”老師乘興又出上聯道:“雨過月明,頃刻呈來新境界。”不料此時狂風頓起,李時珍觸景生情,隨即對道:“天昏雲暗,須臾不見舊江山。”其敏捷與才思令老師歎服。

戴大賓年少巧對眾人明代著名學者戴大賓自幼善對,五歲時就參加了童子試。參加考試的學子們見他如此年幼,便開玩笑地問道:“你將來想做什麼官呀?”戴大賓毫不猶豫地回答說:“閣老”。眾人聽後哈哈大笑,覺得他很有趣,便說道:“未老思閣老。”戴大聲答道:“無才做秀才。”

有一次,私塾老師指著椅子出句:“虎皮褥蓋學士椅。”戴大賓應答道:

“兔毫筆寫狀元文。”老師聽後,稱讚不已。

戴大賓十三歲的時候,有位客人前來造訪,見他正在庭院遊戲,還是個稚童,於是就出了一個簡單的上聯來考考他:“鳳鳴。”戴大賓隨即對出下聯:

“牛舞。”那人不解地問道:“牛何嚐能舞?”戴大賓解釋說:“《尚書》上說百獸率舞,牛不在其中嗎?”客人於是又出了一聯:“月圓。”戴大賓對道:“風扁。”

客人更加不解了,又問道:“風怎麼會扁?”大賓答道:“風連側縫都能鑽進去,不扁怎能做到?”客人一聽,拍手稱讚。袁崇煥式“收銀”法明代名將袁崇煥自小膽識過人。一天,告老還鄉的徐尚書帶著家人來到袁崇煥祖父的杉木店,購買杉木修建尚書府。徐尚書仗勢欺人,巧借石龍本地話“跳”與“條”同音,便命手下把杉木放成一堆堆的樣子,放一堆跳過一堆算作是一條(跳),結果滿店杉木隻是作了幾“條”(跳)來計算。之後,徐尚書說了一句“明天到尚書府收銀”便徑直離去。袁崇煥放學回來以後,見到祖父受欺負後一籌莫展的樣子,於是說道:“爺爺,請你不要擔憂,明天帶著我一起去收銀,孫兒自然有辦法應付。”

第二天,袁崇煥和爺爺早早地來到尚書府,徐尚書正在賞魚。他見袁崇煥穿著一身破舊的綠襖藍褲,便心存戲謔,說:“井底蛙公穿綠襖。”袁崇煥聽罷並不生氣,微笑著譏諷道:“落湯螃蟹著戲袍。”徐尚書聽罷,滿臉怒氣,隻得吩咐家人拿秤來稱銀子。這時,袁崇煥不慌不忙地從錢褡裏抽出一節竹筒放台上說:“且慢,我店中收錢不用秤,是用這個竹筒來量的,一條杉一筒銀,請裝銀吧!”徐尚書說道:“哪有這樣收銀的!”袁崇煥理直氣壯地回答道:

“你既然有你計算杉木的方法,那我自然也就有這樣收銀的規矩!”徐尚書無法,隻得如數奉還杉銀。

林大茂巧對葉先生林大茂雖然家貧,但他聰明伶俐,常去偷聽私塾先生講課。久而久之,林大茂已是滿腹詩書,能吟詩作對。林大茂十一歲時就參加了縣裏的科舉考試。門外的官員見他是個三尺孩童,衣衫襤褸,騎著一匹沙灰大馬,就冷笑著說道:“沙人騎沙馬,沙頭沙尾沙屁股。”林大茂輕蔑地對答道:“土官坐土城,土頭土腦土王法。”官員頓時啞口無言,隻得放他進去。

縣官葉梅開也是一個名士,繼續刁難,說道:“嫩竹書生,幾時等到林大茂。”林大茂知道這是在譏諷自己,當即回敬道:“梅花開放,何日見過葉先生。”葉梅開上聯的意思是,林大茂你隻不過是一介嫩筍般的書生,何時才能長成茂盛竹林呢?“林大茂”又是林大茂的名字,用諧音的方法來羞辱他。

林大茂對的下聯,針鋒相對,意思是梅花開放時,總是花先於葉,何日見過葉先於花呢?“葉先生”即指葉梅開,用的也是諧音法。

李調元端午粽子聯據說清代著名文學家、戲曲理論家李調元自幼聰穎勤奮,能詩善對。有一年端午節,李調元進廚房看見粽子已經煮熟,便向他的三嫂索取。三嫂知道五弟(李調元排行第五)才思敏捷,便隨口出了一個上聯:“五月五日,五弟廚內討粽子。”聯中連用三個“五”字,難度頗大,加上一個“討”字分量較重,李調元非常不高興。他看見碗裏放有油炸糍粑,於是改口:“不要粽子要糍粑。”

三嫂笑著說:“糍粑來之不易,昨晚半夜才舂完。對不上對聯,一概休想。”這一語卻啟發了李調元,待三嫂話音剛落,他便應聲對答:“三更三點,三嫂簷下偷糍粑。”三嫂稱讚五弟有才,但嫌“偷”字用得不免過分。李調元辯解說:“三嫂能用‘討’字,小弟用‘偷’字有何不可?”說罷,二人相顧而笑。

於是,各自更換了一個字:“五月五日,五弟廚內吃粽子;三更三點,三嫂簷下舂糍粑。”張居正因對惹禍端明代政治家張居正,年少聰慧。當年他去應童子試時,巧遇十分愛惜人才的當地的巡撫顧瞞。顧瞞見眾考生中張居正最年輕,就對他格外留意。

後來又發現張居正文章寫得很有文采,便獨自召見了他,詢問了一些基本情況,又出了一個對子試探道:

雛鳳學飛,萬裏風雲從此始;張居正一聽,張口便對:

潛龍奮起,九天雷雨及時來。

顧巡撫見這下聯氣勢豪邁,得知張居正果然有抱負,就解下腰間的金帶相贈說:“將來你的出息一定比我大。”

後來,張居正中了舉人,與他同科考試的還有艾自修。可是這個叫艾自修的人在那次考試中,名列倒數第一。張居正一看,便半開玩笑半挖苦地說:

艾自修,自修沒自修,白麵書生背虎榜;真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張居正的半副取笑同鄉的上聯在艾自修的心裏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艾自修將那對聯寫出來,時時以聯激勵自己發奮讀書,同時還倍加注意張居正的言行,並尋找機會報複。這樣,一直到張居正官做到了大學士,又做了太師時,艾自修才找到了報複的機會。

一天早晨,天剛蒙蒙亮,已在朝廷做了官的艾自修想在上早朝前拜訪張太師。當他來到太師府時,府裏的仆人說張居正在花園裏,於是便向花園走去。一進門,看見張居正站在假山旁,但眨眼工夫就不見了。艾自修趕到假山旁,隻見一塊石板剛剛蓋上,周圍有一個衣袍的角露在外麵,正往裏扯。

艾自修靈機一動,抽出隨身帶的寶劍割下了那袍角,收好後,離開了花園。在早朝的時候,也不見張居正上朝。於是,花園裏假山旁的洞和不上朝的張居正便成了艾自修想解開的謎。為了解開這個謎,艾自修找了一個張居正外出的機會,借故來到花園,掀開那塊石板,鑽了進去,發現這個洞一直通到了皇宮內妃子的臥室。艾自修繼續查探,終於掌握了張居正的秘密。他又想起張居正曾經寫的那半副諷刺對聯,便有了下句。於是便將下聯端正地寫在那塊袍角上,用絹包好,找了個機會呈給了皇帝。皇帝打開一看,那上麵寫著半副對聯:

張居正,居正不居正,黑心太師臥龍床。

皇帝看罷,勃然大怒,便要捉拿張居正問罪。艾自修卻獻計說:“為了皇家的麵子,這件事不宜聲張,也不能大動幹戈,必須下一道聖旨,定臘月初八為曬袍節。凡京城官員,按品級排列,將朝服統一掛到天壇大院,由禮部派人來查,破的更換新的。”

聖旨一下,張居正慌了手腳,他深知對待皇帝的賜物就是對待皇帝的態度,關係非常重大。他夫人見他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便請個能工巧匠,給他的官袍仿做了一個角,才使他定下神來。但是,再好的巧匠手藝都能被看出破綻,最後還是被人查了出來。皇帝當下定了張居正“猥褻皇恩”的大罪,摘取了烏紗,剝了官服,削職為民,發配邊疆,永不赦免。

當張居正被刺字押解去邊疆時,艾自修來為他送行,並送了一張紙條,紙上寫的正是呈給皇帝的半副對聯。此時,張居正才恍然大悟,隻是為時已晚。

千裏姻緣一線牽杭州西湖有座白雲庵月老祠,祠裏有一副著名的對聯:“願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是前生注定事,莫錯過姻緣。”此聯作者是清代著名學者顧曾恒。這是一副集元雜劇戲曲詞句的集句聯,上聯出自於王實甫的《西廂記》。《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中有《清江引》:“謝當今盛明唐主,敕賜為夫婦。永老無別離,萬古常完聚,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下聯出自於高則誠的《琵琶記》,是文中原句,沒有變動。

上下聯雖然出自不同的兩本書,但對仗工整貼切,珠聯璧合。“天下”對“前生”;“有情人”對“注定事”;“成了”、“錯過”,都可以形成對仗。“眷屬”對“姻緣”是並列結構名詞,最為工整。聯語顯而易懂,工巧精妙,借月老之口祝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比翼雙飛。

月下老人是我國古代民間神話傳說中,主管人間男女婚姻大事的主神,和西方的愛神丘比特一樣。唐人李複言《續幽怪錄》中記載,韋固年少,尚未娶妻,有一天晚上宿居宋城,在旅店偶然遇見一位老人。老人背倚著一個布口袋,坐在地上,皎潔的月光灑滿了他的全身。老人仔細翻看著一本書,像是在查找著什麼。韋固見後,頗為不解,便說道:“大爺,您在翻找什麼?”老人說道:“這是天下人的婚書。”韋固便又問布口袋裏裝的是什麼。老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