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豪蘇東坡有個妹妹叫蘇小妹,她文思敏捷,才貌雙全,很多公子都來向她求婚。
九九重陽,秋高氣爽。蘇東坡邀秦觀來到秋香亭飲酒賞菊。席間,蘇學士笑問:“賢弟風姿俊逸,才辯無雙,何以遲遲不擇婚配?”
秦觀應曰:“吾非草木,豈然無情,小弟久慕一位窈窕淑女,隻是難於啟齒。”
蘇東坡爽朗一笑:“這有何難!說出來包在愚兄身上!”
秦觀沉吟了片刻,笑雲:“待小弟製個字謎仁兄一猜。”說罷即賦一詞:
“園中花,化為灰,夕陽一點已西墜。相思淚,心已碎,空聽馬蹄歸,秋日殘紅螢火飛。”
蘇東坡一聽,恍然大悟,哈哈大笑:“我明白了,明白了。原來你的意中人是我的妹妹。”於是穿針引線,巧妙撮合,秦觀、蘇小妹終成金玉良緣。
“園中花,化為灰”,空餘“草”;“夕陽一點已西墜。相思淚,心已碎,空聽馬蹄歸”,“夕”墜去“一點”,“思”字碎去“心”字,“馬”(“馬”的繁體)字的底部(足、蹄部位)為“灬”,合為繁體字的“魚”字;“秋日殘紅螢火飛”,螢火飛則天已晚,故秋日殘紅去“火”去“日殘紅”餘“禾”。這樣,“草”字頭與“魚”的繁體字、“禾”字拚合為“蘇”的繁體字“蘇”。
周魯與鄒齊作謎聯鄒齊與周魯是一對好朋友,倆人常聚在一起作對子。有一天,周魯出了個上聯:
白蛇過江,頭頂一輪紅日。
鄒齊一聽,這有什麼難的啊,張嘴就對了個下聯:
麻鴨遊水,腳踏萬頃綠波。
周魯笑著說:“你對得倒挺工整,可我的上聯是個謎語,你對的下聯也得是個謎語才成。”鄒齊細一琢磨,一下明白了:人們點的油燈,燈心是根細白繩,周魯把它比做“白蛇”;燈油呢,比作江水,燈心泡在水裏,這不是“白蛇過江”嗎?一點上油燈,燈心頭就有個紅紅的火苗,周魯把它比做了“紅太陽”,不正像“頭頂一輪紅日”嗎?這個謎語上聯比喻得還真形象。鄒齊就說:“你的上聯說的是燈心吧?”周魯笑了:“對。這回就聽你的了。”鄒齊一時想不出這個謎語下聯,心裏挺著急,就在屋裏四處張望,猛地瞅見了掛在牆上的秤,不由心裏一動,有了主意,跟著就說出了下聯:
青龍掛壁,身披萬點金星。
上聯的“白蛇”是以燈心打比方,下聯的“青龍”是以什麼打比方呢?就是秤。“身披萬點金星”,是指秤杆上那一串密密麻麻的小銅星,那些小銅星表示斤、兩、錢這些重量單位。
周魯聽了,拍手連聲說好。“四大才子”猜謎明朝,唐伯虎、文征明、祝枝山和徐禎卿並稱文壇“四大才子”。四人經常在一起喝酒賞花,吟詩作對。
一日,唐伯虎和文征明在一處喝酒論詩,被祝枝山知道了,他急忙趕去,對唐、文兩人嘻嘻笑道:“今日我是有口福了,不請自來。”說完,坐下就要喝酒。
唐伯虎和文征明相視一笑,然後唐伯虎對祝枝山說:“今日之飲有個規矩,每人須吟詩謎一首,否則不許舉筷!”說完自己先吟道:
菜兒香,酒兒清,不喚自來是此君;不識人嫌生處惡,撞來筵上敢營營。
文征明聽了微微一笑,接著說道:
夜色向晚睡思濃,不喚自來是此君;吃人嘴臉生來慣,枵腹貪圖一飽充。
祝枝山聽出二位詩友所說的謎底是蒼蠅和蚊子,知道他們倆是在含沙射影地嘲弄自己,但又不想說破,所以就佯裝不知也和了一首:
來得巧,正逢時,勸君莫吝盤中食;此公滿腹錦綸才,不讓吃喝哪來詩?
唐伯虎和文征明聽罷哈哈大笑。知道祝枝山是以蠶自比,三人舉起酒杯一飲而盡,算作讚賞對方的巧對。心有靈犀一點通明崇禎年間,湖廣一帶有個叫繼兒的紙花匠。他三歲喪父,七歲喪母,一個人孤苦伶仃地長大,沒有受過教育,一個字也不認識。但是,他學了一手剪紙花的好手藝,逐漸成了湖廣遠近聞名的紙花匠,還娶了一個叫杏兒的聰慧妻子。有一年,湖廣大旱,人們陷入饑荒之中,紙花生意蕭條,繼兒十分發愁。杏兒從鄰居牛經紀——一個剛由浙江回來的牛販子那裏知道,浙江一帶盛行紙花,便讓繼兒去浙江碰碰運氣。
繼兒手藝好,在浙江很快有了名氣,三年之間賺了不少錢,心中便十分想念起獨自在家照顧孩子的杏兒。他想要回家,又舍不下這裏的好生意;想要捎些錢回去,又沒有可靠的途徑。於是,繼兒時常到酒店飲酒解悶。這一天,他在酒樓恰好碰上了又來浙江販牛的牛經紀,心中十分歡喜:牛經紀是鄰居,再可靠不過了,他請牛經紀吃了一頓飯,便把一百吊錢和一封家書交與牛經紀,托他帶給杏兒。
牛經紀知道繼兒夫婦皆不識字,便想瞧瞧繼兒這封家書是怎樣寫的。
他將信拆開一看,隻見裏麵是一張黃紙上貼著紙剪的兩隻斑鳩、八隻八哥,還有兩隻鸚鵡口中銜著兩件小孩子的衣服。下麵放著一個壇子。除此之外,家書上再無一字。牛經紀心中暗笑,這剪花人想必是將賣不出去的紙花貼來當家信了。他又一想,自己此次來浙江販牛,不幸遭逢牛瘟,虧了不少錢,何不從繼兒的這一百吊錢中拿出來一些自己用用呢?杏兒是不會知道繼兒究竟要自己捎回來多少錢的。
牛經紀主意打定,便到杏兒家,將在浙江巧遇繼兒的事告訴杏兒,並把家書與五十吊錢給了她。杏兒打開家書隻一看,便問牛經紀:“牛老板,繼兒信上明明說捎給我的是一百吊錢,為什麼短了五十吊呢?”牛經紀暗吃一驚,拿過家書仔細一看,明明一個字也沒有呀!就說:“這家書上沒有說是一百吊錢呀!”杏兒解釋道:“四隻斑鳩,便是四九三十六,八隻八哥就是八八六十四,加在一起不正是一百吊嗎?”牛經紀恍然大悟,仍然不死心,又問杏子:
“那這兩隻鸚鵡含著兩件衣服又是什麼數呢?”杏兒笑著說:“兩隻鸚鵡是二五一十,這是讓我用十吊錢給孩子添點衣服呢!”她又指著那個壇子說:“還剩九十吊錢,是讓我放到壇子裏存起來。”
牛經紀這才心服口服,把另外五十吊錢交給了杏兒。
杜審言與孫猜謎杜甫自幼聰明伶俐,所以深受祖父杜審言的喜愛。一個金秋的黃昏,祖孫二人漫步田野,農夫正忙著收割,杜審言因景生感便吟詩四句,考考孫兒。
詩曰:
四個“不”字顛倒顛,四個“八”字緊相連,四個“人”字不相見,一個“十”字立中間。
杜甫沉思片刻,便說出了答案。祖父喜上眉梢,笑在心間。
杜甫也觸景生情,吟出一則四句詩謎,讓祖父來猜:
四座大山山對山,四條大川川對川,四方日暖春光好,四家窗口緊相連。
杜審言沉吟片刻,也猜出了答案。
原來,兩則詩謎的謎底分別為“米”和“田”。十一樣下鍋就賴賬有一個屢試不第的秀才,流落江湖,做起小本買賣。但他仍改不掉說話弄文賣關子的習慣。
一次,秀才行商到了一個小山村,到一家客店投宿。店主人問道:“先生,聽您聲音不像本地人——您從什麼地方來呀?”
秀才回答說:“不熱不涼。”
“那您貴姓?”
“半春半秋。”
“跑什麼買賣呢?”
“順河漂流。”
“帶了什麼貨呀?”
“東倒西歪。”
店主人聽了個雲裏霧裏,他本來是想問個明白,卻越問越糊塗,隻好改問秀才:“那您吃點什麼呢?”
秀才隨口說:“十樣下鍋就行。”
店主人實在沒辦法:這頓飯可怎麼做?恰好客店隔壁住的是一個說書藝人,他是這一帶閱曆豐富的人,店主人就過去向他打聽。誰知,說書藝人不在家,隻有他女兒在,這是個古怪精靈的姑娘,她聽了店主人的描述後,想了想便說:“這事也用不著問我爹了。這個家夥以為喝了點墨水就能在這兒賣才呢!‘不冷不熱’說他是溫州人;‘半春半秋’是姓秦;‘順河漂流’是跑江湖的;‘東倒西歪’是個扇子。您回去給他下碗麵條,放點韭(九)菜,就是‘十樣下鍋’了——千萬不要放鹽,多了一樣他可就會賴賬。”
店主人聽姑娘一解釋,心裏明白了。回去按姑娘說的下了碗麵條,端到秀才麵前,吆喝了一聲:“溫州來的賣扇子的秦先生,十樣下鍋來了!”
秀才一看是韭菜麵條,便嚐了一口,沒油也沒鹽,奇怪地問店主:“怎麼沒鹽呀?”
店主答道:“再加點鹽可就十一樣了!”
秀才聽了這話,知道碰上了明白人,隻好無奈地吃下了這碗無鹽的麵條。
巧妙的考題古時,有三個兄弟一起去縣城求學。然而先生隻通過考試的方式招收成績最好的那個。先生給他們每人發了一張紙,紙上寫著相同的兩句話:
一女牽牛過獨橋,斜陽落在渡口上。
三兄弟不明白先生究竟要考他們什麼。大哥便用這兩句話寫了篇文章,二哥以此為上聯,自己對了個下聯。老三看了看,寫上自己的名字就交了。
先生看了三人交上來的卷子,對他們說:“文章和對聯我看了,雖然做得很不錯,但都不符合我的要求,隻有這張卷子答對了。”說著,他舉起老三的卷子給他們看。
老三的卷子上除了一個名字外,什麼也沒有。為什麼最好呢?先生解釋說:“我出的這兩句話,是條字謎,打兩個字,謎底就是“姓名”。猜中這兩個字,填上姓名就行了。要不然,寫多少字都不行。”
於是,先生隻留下了老三做學生。誤打誤撞得謎底謎家奚燕子製作的謎語十分精巧,深受眾人喜愛。當時有家叫《鐵報》的報紙,每天刊登謎語一條,次日揭曉謎底。專欄的謎語由奚燕子包撰。有趣的是,奚燕子總是每天現製一條謎語,再由報社派專人到奚家取謎。
不巧的是,元宵節那天,奚燕子突然病倒了,無法出謎,這下可把報社的主編何月珊給急壞了,因為元宵節也叫“燈謎節”。這可是非常關鍵的一天呀!天天有謎語的報紙如果獨獨在這天無謎,怎麼說得過去?而且報紙的威信也會因此受損!無可奈何之際,何月珊靈機一動:不如隨便找句詩來充充謎麵吧!至於謎底,就隻好讓它先空著。他拿起一本《唐詩三百首》,信手一翻,正翻到杜甫的《春望》,便將“家書抵萬金”一句抽出來作謎麵,要求打一個成語,而且注明猜中者將贈閱本報一年。然而,這個謎底究竟是什麼成語,何月珊自己也不知道。
誰料,謎語刊出之後,應對者竟紛紛而來。其中有一位讀者猜作“輕財重信”,十分契合謎麵。“這可真是個絕妙的巧合,要知道那隻是我信手拈來的一句詩呀!”何月珊心中暗喜,將“輕財重信”作為謎底,解了無法向讀者交差的困境。
藥店猜謎結姻緣從前有個才子到藥店買藥。恰逢店主外出,留下女兒在櫃台張羅。詩人見那少女十分文靜,有心試試她的才情。
詩人上前施了一禮,問道:“我忘了帶藥方,但憑記憶取幾味藥,不知可否?”
姑娘開口保證:“先生要買何藥,隻管一一道來,小店定會配齊。”
詩人想了想,道:“我想買——宴罷客何為?”
姑娘立刻答道:“宴罷酒酣客當歸,客官您要多少?”
詩人又說:“我再買黑夜不迷途。”
姑娘說:“黑夜不迷途是熟地,您要幾錢?”
詩人馬上又道:“我三買豔陽牡丹。”
姑娘亦不示弱,隨即接口:“牡丹花妹芍藥紅,今日正好到貨。”
二人一問一答,有來有往,一直接了下來:
四買從軍萬裏征。
萬裏戍疆是遠誌。
百姓巧製謎聯諷貪官清朝同治年間,有個叫柳儒卿的貪官。他貪贓枉法,胡作非為,百姓背地裏叫他“柳剝皮”。
這一年,縣裏大製燈謎,有人專門製作了一副謎聯,帶來送給柳儒卿。
那副謎聯是這樣寫的:
本非正人,裝作雷公模樣,卻少三分麵目;摜開私卯,會打銀子主意,絕無一點良心。
(各打一字)柳剝皮不知其中奧妙,說:“很好,很好。”叫人貼了出去。人們很快猜出謎底,個個捧腹大笑,齊聲稱讚:“這個謎作得好!”
原來“非正人”是“亻”,“裝作雷公模樣,卻少三分麵目”是“需”(“需”與“雷”相近,“麵”少三橫為“而”),上聯合而為“儒”字。“摜開私卯”,即將“卯”分在兩邊,“會打銀子主意,絕無一點良心”為“艮”,下聯合而為“卿”字。這樣,上下聯所猜字為“儒卿”。這副謎聯借對“儒卿”二字的拆析與描畫,貶斥“儒卿”的陰險歹毒,字字句句鞭辟入裏。
文必正以“福”顯才氣明朝洛陽才子文必正,因愛慕天官霍榮之女霍金定,假意賣身到霍府,伺機會見霍小姐。
有一天,文必正有意在天官麵前顯露自己的才華。他對霍榮道:“大人,您這廳堂陳設華麗,闊綽無比,但依小人看,似乎美中不足,還缺少一物。”霍榮聽後問道:“你說老夫這廳堂上還缺少何物?”文必正答道:“大人,您這堂前如能再添上這個字,那就既能突出您高貴的身份,又能起到烘雲托月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