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當選以色列總理

沙龍,1928年2月27日出生在英國托管時期的巴勒斯坦,其家鄉是特拉維夫附近的凱法·馬拉爾農場。14歲時,沙龍加入了猶太地下軍事組織“哈加納”。1948年以色列獨立戰爭時,沙龍任連長。1950~1952年任以色列中部和北部軍區情報官。1952年,沙龍進入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學習曆史。1956年沙龍任傘兵旅旅長,同年10月參加英、法、以侵略埃及的戰爭。

軍人出身的沙龍參加了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爆發的所有五次中東戰爭。1958~1962年,沙龍擔任以色列國防軍某步兵旅旅長,後出任步兵學校指揮官。1964年,沙龍被任命為國防軍北部軍區司令。1969年,沙龍被任命為國防軍南部軍區司令,管轄區包括以色列在1967年中東戰爭中從埃及手中奪取的加沙地帶。1973年7月從軍隊退役,競選議員。但10月贖罪日戰爭爆發後,被緊急征召出任裝甲師師長,戰後當選為議員。1974年12月,沙龍擔任議員一年後,被重新招入以國防軍,出任“緊急部隊”高級指揮官。1975年至1976年出任總理拉賓的高級安全事務顧問。1977年沙龍再次蟬聯議員,後加入執政的利庫德集團,任農業部長。

1981年,在貝京第二任政府中,沙龍出任國防部長一職,並於1982年發動了入侵黎巴嫩的戰爭。1982年9月,在以色列軍隊的默許下,親以的黎巴嫩基督教民兵組織進入貝魯特附近的巴勒斯坦難民營,屠殺了1500名巴難民。1983年2月,以色列一獨立調查機構認定,沙龍對釀成這一慘案負有間接責任,不宜再擔任國防部長職務;同月,沙龍辭職,但仍留在內閣裏擔任不管部部長。1984年至1992年,先後出任工商部長和住房建設部長。1996年利庫德集團重新上台執政後,在內塔尼亞胡政府任國家基礎設施部長,1998年外長利維因與內塔尼亞胡政見分歧而辭職後,沙龍兼任外交部長直到1999年大選。

1999年5月,在大選中慘敗的內塔尼亞胡宣布暫別政壇,同年9月,沙龍正式當選利庫德集團主席。

在與巴勒斯坦以及阿拉伯鄰國的和談問題上,沙龍是利庫德集團中著名的右翼強硬派。去年9月28日,沙龍強行參觀位於東耶路撒冷的伊斯蘭聖地阿克薩清真寺,從而引發了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間長達4個多月的暴力衝突。

2001年2月7日,沙龍以絕對領先的票數戰勝了現任總理巴拉克,當選為以色列總理。

沙龍勝出後,立即麵臨的是要在45天內組建政府並獲得議會通過。如果利庫德集團與極右派和宗教黨組建聯合政府,那麼在議會中也隻占微弱多數,能否保得住政權大有疑問。因此,沙龍現正在爭取工黨加盟,組建民族團結政府,但工黨對此反應冷淡。

在當選後向全國發表的第一次電視講話中,沙龍說,他的政府將致力於“恢複以色列的安全”,致力於達成“真正的和平和實現地區穩定”。為此他將盡快與看守內閣總理巴拉克領導的工黨組成“民族團結政府”。

沙龍在講話中同時稱,他願意與巴勒斯坦方麵進行和平談判。他說:“我呼籲巴勒斯坦人放棄使用暴力,重新回到對話的道路上來,為爭端找到和平的解決途徑。”

當天早些時候,巴拉克承認自己在大選中失敗,並宣布辭去工黨領導人和議員職務。

選舉結果表明,以色列人對巴拉克上任21個月以來在推進和平進程和保障以色列安全方麵極為不滿。沙龍勝出,與其說是選民對他的認可,不如說是選民們因渴望穩定、安全與和平而不得已做出了這樣的選擇。

此次大選,選民投票率之低創下紀錄。同曆來80%的投票率相比,在6日的大選中投票的僅占登記選民的65%。

2.沙龍的戰爭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