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5月,埃及總統納賽爾宣布關閉蒂良海峽,封閉了以色列的出海口。戰爭陰雲籠罩中東。以色列迅速作出反應,在以埃邊境展開了3個師。沙龍臨危受命,出任其中一個師的師長並奉命在埃軍最堅固的防禦陣地阿布奧格拉打開戰役缺口。

以軍總參謀部決定6日開始進攻,但沙龍研究了對麵敵情後,斷然決定在5日22時30分提前發起進攻。夜幕之下,隨著沙龍一聲令下,幾十部聚光燈突然開啟,將阿布奧格拉地區照得如同白晝。炮兵開始猛烈開火,坦克部隊隨即呼嘯而至,空降部隊也從天而降。埃軍尚未搞清以軍的意圖,沙龍的裝甲步兵已經楔入埃軍陣地。整個攻堅戰鬥,如同一場圖上演習,當曙光在地平線上呈現時,埃及軍隊的1個步兵旅、6個炮兵連、160多輛坦克和數支地空導彈連已經灰飛煙滅,而沙龍的部隊隻損失了160餘人和19輛坦克。一位被俘的埃軍團長向沙龍憤然抗議:“你們不守戰爭規則,為什麼不堂堂正正地發起進攻?”沙龍哈哈大笑,回答:“這就是沙龍的戰爭規則。”

第三次中東戰爭使得全世界軍人不得不對以色列國防軍刮目相看。導演這場戰爭的達揚成為了以色列的民族英雄。而在這場戰爭中功勳卓著的沙龍則變成了猶太民族的“戰神”。“阿裏克”的名字在以色列家喻戶曉。

1970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加沙地區的襲擊活動日益增加,當地官員束手無策。達揚毫不猶豫地再次起用沙龍,專門對付巴勒斯坦遊擊戰士。沙龍喜出望外,喊出了一句廣為流傳的名言:“隻有死掉的恐怖分子,才算是最好的恐怖分子。”他宣稱:消滅“恐怖分子”的唯一方法,是用十倍的恐怖來威脅平民,使他們不敢與“恐怖分子”合作。他指揮部隊封鎖每一個街區,搜查每一所房屋,肆無忌憚地屠殺平民,摧毀房屋、果園,加沙地區陷入了血腥恐怖,沙龍再次成為了“魔鬼”的代名詞。因而他的行動盡管穩定了加沙地區的局勢,但其殘忍程度則激起了國際公憤,也在以色列國內引起了強烈的反對,沙龍不得不於1973年7月15日退出現役。

1973年10月6日,“贖罪日戰爭”爆發。沙龍重披戰袍,並再次以“沙龍方式”在12萬埃及大軍中縱橫馳騁,迫使埃及宣布停戰。

3.侵入巴勒斯坦

伊斯蘭國家組織已經認定,巴勒斯坦人對以色列進行的自殺式炸彈攻擊不是恐怖主義,但是這些對以色列人的攻擊,確實如同自殺者所希望的那樣在以色列人中造成了恐怖氣氛,並且摧毀了以色列人的正常生活。

不管人們怎麼看到以色列總理沙龍派出軍隊進入巴勒斯坦地區的決定,以色列總理確實有權力對恐怖活動進行反擊。美國對此表示同意,美國總統布什在他的公開講話中,顯示出他將積極地參與調解中東危機,布什同時呼籲以色列保持克製,雖然他同時表示,以色列有權保衛自己。

大部分阿拉伯國家和很多歐洲國家認為這種自我防禦的說法難以接受。事實上,他們對此非常憤怒。在貝魯特的會議中,阿拉伯國家領導人雖然提出了一個和平方案,但同時對巴勒斯坦人的鬥爭表示敬意。在歐洲即使是那些願意視巴勒斯坦人為恐怖分子的也拒絕以色列使用武力作為回應的權力,更不應該侵入按奧斯陸協定以色列已經交還巴勒斯坦人的領土。

按照奧斯陸協定,以色列放棄占領的土地,阿拉法特保證不對以色列進行攻擊,但自從克林頓政府促成中東和平努力失敗以後,阿拉法特似乎拋棄了自己的保證,他可能沒有參與自殺式攻擊,並且偶爾還譴責這種恐怖活動,但是,當他號召“一百萬殉難者”來解放耶路撒冷時候,那些巴勒斯坦人當然領會他的意思。實際上,他接受了奧斯陸協定給予他的號稱,卻同時又重新開始了解放戰爭,希望以此獲得外交上沒有能夠獲得的東西。當他對以色列刺激得太厲害時候,以色列當然進行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