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槍炮的糧草——彈藥(3)(2 / 2)

雷明頓公司的“金馬刀”是雷明頓武器彈藥公司在20世紀90年代末研製的專供手槍狩獵用的一種彈藥,也可用於個人自衛。

該彈除了有很好的停止作用和殺傷力外,還具備比賽級彈藥的精度。該彈采用了一般空尖彈的前收口設計,彈頭被甲有預製槽,其特殊之處是彈頭被甲使用的是與彈殼相同的黃銅材料,硬度較高,可以避免膨脹時被甲折斷,影響均勻膨脹的效果。

此外,該種彈頭的圓柱部位位置靠後,直徑略大於彈頭前部,發射時僅彈頭後段嵌入膛線,避免膛線壓痕對彈頭前部開裂產生影響,同時彈頭的定位更好,有助於提高射擊精度。

化學彈——國際禁止的彈藥

化學武器是以毒劑的毒害作用殺傷有生力量的各種武器、器材的總稱,是一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化學武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逐步形成具有重要軍事意義的製式武器。

化學武器的發展

戰爭中使用毒物殺傷對方有生力量、牽製和擾亂對方軍事行動的有毒物質被統稱為化學戰劑或簡稱毒劑。裝填有毒劑的彈藥稱化學彈藥。它們被應用於各種兵器中,如步槍、各型火炮、火箭或導彈發射架、飛機等將毒劑施放至空間或地麵,造成一定的濃度或密度,從而發揮其戰鬥作用。

化學彈藥大規模使用始於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使用的毒劑有氯氣、光氣、雙光氣二苯氯胂、氫氰酸、芥子氣等多達40餘種,毒劑用量達12萬噸,傷亡人數約130萬,占戰爭傷亡總人數的4.6%。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麵爆發前,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亞時,空軍首次使用芥子氣和光氣,僅在1936年的1~4月間,中毒傷亡即達到1.5萬人,占作戰傷亡人數的1/3。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歐洲戰場,交戰雙方都加強了化學戰的準備,化學武器貯備達到了很高水平。各大國除加速生產和貯備原有毒劑及其彈藥外,並加強了新毒劑的研製。其中,取得實質性進展的則是神經性毒劑;在亞洲戰場,日本對我國多次使用了化學武器,造成大量人員傷亡。

從二戰結束至今,世界上局部戰爭和大規模武裝衝突不斷發生,其中被指控使用化學武器和被證實的有美侵朝戰爭、美侵越戰爭、蘇聯入侵阿富汗等。

毒劑的主要種類

通常,按化學毒劑的毒害作用,把化學武器分為六類:神經性毒劑、糜爛性毒劑、全身中毒性毒劑、失能性毒劑、刺激性毒劑、窒息性毒劑。

一是神經性毒劑。

神經性毒劑為有機磷酸酯類衍生物,有塔崩、沙林、梭曼和維埃克斯等。

神經性毒劑可通過呼吸道、眼睛、皮膚等進入人體,並迅速與膽堿酶結合,使其喪失活性,引起神經係統功能紊亂,出現瞳孔縮小、惡心嘔吐、呼吸困難、肌肉震顫等症狀,重者可迅速致死。

二是糜爛性毒劑。

糜爛性毒劑的主要代表物是芥子氣、氮芥和路易斯氣。

糜爛性毒劑主要通過呼吸道、皮膚、眼睛等侵入人體,破壞肌體組織細胞,造成呼吸道黏膜壞死性炎症、皮膚糜爛、眼睛刺痛畏光甚至失明等。這類毒劑滲透力強,中毒後需長期治療才能痊愈。抗日戰爭期間,侵華日軍先後在我國13個省78個地區使用化學毒劑2000次,其中大部分是芥子氣。

三是失能性毒劑。

失能性毒劑是一類暫時使人的思維和運動機能發生障礙從而喪失戰鬥力的化學毒劑。其中主要代表物是1962年美國研製的畢茲(BZ)。失能性毒劑主要通過呼吸道吸入,引起中毒。中毒症狀有:瞳孔散大、頭痛幻覺、思維減慢、反應呆癡等。

四是刺激性毒劑。

這是一類刺激眼睛和上呼吸道的毒劑。按毒性作用分為催淚性和噴嚏性毒劑兩類。催淚性毒劑主要有氯苯乙酮、西埃斯;噴嚏性毒劑主要有亞當氏氣。

刺激性毒劑作用迅速強烈。中毒後,出現眼痛流淚、咳嗽噴嚏等症狀,但通常無致死的危險。

五是全身中毒性毒劑。

全身中毒性毒劑是一類破壞人體組織細胞氧化功能,引起組織急性缺氧的毒劑,主要代表物有氫氰酸、氯化氫等。

六是窒息性毒劑。

窒息性毒劑是指損害呼吸器官,引起急性中毒性肺氣腫而造成窒息的一類毒劑。其代表物有光氣、氯氣、雙光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