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車可輕鬆擊毀美國和英、德、法等北約國家現役的所有坦克,是專打這些重型坦克的“克星”。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新型自行反坦克炮還具備有較強的精確打擊能力。
·章魚-SD的電子設備
不再是短板·
與以往的反坦克武器相比,章魚-SD的信息戰和夜戰能力更強。自行火炮內裝有雙向穩定器,並為車長和炮長工作台配備了火控計算機係統,確保了車長和炮長的職責互換。其中,車長和炮長的晝夜瞄準具都能實施戰場監視、瞄準和射擊。炮長瞄準具不但有激光測距機、激光瞄準鏡,還具有將激光製導炮射導彈導向目標的能力。車長在白天能以1倍、4倍和8倍(夜間為5.5倍)的穩定視場對地形進行觀察。雙向穩定器一是在高低向上穩定火炮,二是在方向上穩定炮塔,再加上瞄準具自身的穩定,於是便形成了一套保持火炮身管軸線不變的自動化係統,因而能在車體俯仰、傾斜和晃動的情況下照常射擊,顯示章魚-SD具有在起伏地形上行進間射擊的能力。
三棱匕首——蘇聯1K-11激光炮
這是蘇聯最神秘的武器之一,在冷戰期間,有無數的美國情報員因為這種武器忙得焦頭爛額,但在蘇聯解體之後,卻淪落為一堆破爛。
曾經的輝煌
蘇聯對激光武器最早的研究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最早的研究任務是由著名的“天體物理學”研究所NGO承擔的,這個研究所就是蘇聯能源號運載火箭曾發射過的“西徐亞人”(對外名稱“極地號”衛星)太空激光武器係統的研製單位。總設計師是尼古拉耶·烏斯季諾夫,他的父親就是當時蘇聯的國防部長德米特裏·烏斯季諾夫。由於有這樣過硬的背景,這個項目組在財力、人力和器材等各方麵都得到充分的支持。開始的時候尼古拉耶·烏斯季諾夫是在CDB負責激光測距的。1982年,第一台自行式激光武器係統(СЛК)1K-11正式服役,其代號為С(短劍)。同時參與研發的有位於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現在的葉卡捷琳堡)的烏拉爾運輸與機械工業設計局,即蘇聯自行火炮的最高研究、設計機構。
烏拉爾運輸與機械工業設計局在總設計師尤裏·瓦希列維奇·托馬曉伐的領導下,將激光係統安裝在十分可靠的ГМЗ–118自行式履帶平台上。在試驗過程中,激光武器係統曾經裝在該設計局的兩種不同的履帶平台上,以便考察它的通過性能以及戰場條件下的穩定性和適應性。參與此項計劃設計者最終獲得了列寧獎章和蘇聯的國家獎。
隨風飄散
不知為什麼,雖然1K-11激光坦克投入了現役,但並沒有批量生產。原型機隻生產了一台。蘇聯解體後,這台激光炮的資料和照片被美國間諜得到,美國軍方利用這些資料向國會申請到研發基金,最終試製出來的激光炮與蘇聯的1K-11型十分相似。一開始很少有人了解這原型的激光坦克在哪裏,最終在烏克蘭哈爾科夫坦克修理廠被發現,激光係統已經被拆卸。經過長期試驗後,這輛激光坦克已經十分破舊,被扔在那裏幾乎無人關心。感到十分難堪的俄羅斯人把它運回了國內。
隨著蘇聯的解體,尼古拉耶·烏斯季諾夫這顆激光武器研究設計的新星已經隕落。在2010年位於伊凡諾夫村的俄羅斯“武器技術博物館”的展覽上,1K-17型激光炮突然露麵,引起了轟動,也使人們了解到當年蘇聯在科學和工程技術方麵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美國的激光武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