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珍珠曆代受到皇室的重視,歲歲向皇室進貢。在漢代,合浦有數千人以采珠為生,史稱“珠民”。《後漢書?孟嚐傳》曾記載一個“合浦珠還”的傳奇,其故事的真實性我們可以質疑,但我們無可質疑的是其所反映的合浦當時的采珠業的繁榮程度。

晉太康三年(218年),為確保皇室的珠寶供應,晉武帝特別下詔,派兵守護廉州珠池,嚴令庶民不得自行入海采珠。一應采珠事宜,須由官府統一部署。

明代是中國曆史上的采珠鼎盛期。明朝曆代皇帝均有采珠令,僅明弘治12年,即采珠28000兩。由於年年開采,到嘉靖5年,因為珠貝少而稚嫩,珠民采不到珠,多有饑餓而死的。當時巡撫都禦史林富上疏《乞罷采珠疏》,疏中說道:“嘉靖5年采珠之役,死者萬計,而得珠僅80兩,天下謂以人易珠,恐今日雖以人易珠,亦不可得。”

以後曆代合浦珠池都為皇室的重點管轄之地。明嘉靖年間在合浦縣白龍村建立了珍珠城。目前,故宮博物院裏陳列的珍珠,大多都是合浦出產的。

曆代濫采使南珠損失慘重,南珠資源終於在清朝後期枯竭了。

貴族貪得無厭的奢求使珍珠資源迅速枯竭。不僅在我國,約在十八世紀中後期,世界產珠勝地斯裏蘭卡的珠母貝資源也已近枯竭,波斯灣沿岸的天然珍珠越來越少,珍珠產量迅速下滑,價格扶搖直上,上等珍珠甚至超過世界上優質鑽石的價格。歐洲列強甚至將珍珠列為重點掠奪的資源之一。

珍珠危機的緩解受益於一個名叫禦木本幸吉的日本人。

珍珠史上的這一場重大革命發生於19世紀的80年代。在此之前,珍珠都是渾然天成的,成珠不易,采珠更難,從而使珍珠彌足珍貴,即使達官貴人,求到一珠已不是易事,若能求得上等珍珠,更是一生幸事。對珍珠頗有研究的日本人禦木本幸吉開始利用並改進了一項古代中國技術,開始人工養殖珠母,成功地培育出人工養殖珍珠,從而將珍珠業由天然采珠推向可以批量生產的現代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