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栽下一棵樹75(1 / 2)

金剛台的路

魯迅說: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才有了路。

穿越曆史的時空,記錄著遙遠古代地質演變的金剛台,在沉積億萬年之後,“養在深閨人未識”,深藏在巍峨的大別山中。如今,隨著旅遊開發的加速,登臨金剛台的人越來越多。走的人多了,這裏便有了新路。

初夏時節,金剛台腳下的劉小坳村,濃綠成陰,杜鵑飛紅,溪水潺潺,遊人如織。自願做起導遊的村黨支部書記張貽發笑得合不攏嘴地告訴我們:“自從金剛台紅軍洞群被列入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納入全國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之中,被評為國家地質公園後,俺這裏的旅遊空前火爆,僅今年五一黃金周期間,就接待省內外遊客近3萬人。曆史紅,山水綠,新農村的日子美滋滋啊!”

地處豫皖兩省交界處、河南省信陽市商城縣東南的金剛台,以其紅色的曆史、雄偉的身姿、秀麗的容顏、神奇的地質、嶄新的風貌折服著每一個前來的遊客。回首金剛台的地質演變之路,攀登金剛台風光無限的路,大自然的神奇與博大,震撼著我們的心靈,激揚著我們的思緒。

踏上金剛台的路,我們因這裏豐富的地質景觀而歎奇。金剛台,海拔1584米,因奇石縱橫、形似金剛而得名,為大別山豫內最高峰。綿延百裏的大別山在這裏飛拔而起,天造出這如浪的群峰,僅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0餘座。據資料介紹,金剛台處於揚子板塊與華北板塊的拚合部位,億萬年前的火山活動和岩漿侵入的情景,地球的演化過程和高山峻嶺的形成過程,都可以在這裏找到答案。距今約25億年前,這裏曾是浩瀚的海洋。由於海底火山噴發頻繁,噴發沉積形成了大別古陸核。經過漫長的地質曆史演化,金剛台留下了“仰視為峰、俯視為嶺、平視為牆”的峰牆地貌、懸崖峭壁、衝穀地貌與低山丘陵區、以花崗岩為基底的衝刷地貌、姿態萬千的象形奇石等豐富的地質遺跡。

踏上金剛台的路,我們因這裏美好的神話傳說而動容。相傳在先秦時期,大別山的主峰不叫金剛台而叫貓頭山,遠在山海關外。秦始皇修長城時,因當時山海關內外山巒重疊,搬運磚石非常困難,便令手下用九條龍筋製成了一條趕山鞭,第一鞭把泰山趕到神州之東,再趕華山到神州之西,又趕衡山於神州之南,第四鞭,把恒山趕到了神州之北,第五鞭,把嵩山趕到了中原。趕完了五座大山,還剩下一座貓頭山礙事,便把它趕到中原去填內海。可連趕三鞭沒有趕動。秦始皇怒不可遏,親謁玉帝,召來八大金剛,將貓頭山抬起甩出,填住內海。因貓頭山是八大金剛所抬,所以叫“金剛抬”,後來演變為“金剛台”。至今,金剛台上還有一巨石宛若貓頭一耳,人稱之為“貓耳石”。這個古老的神話傳說,雖然無從考證,卻寄予了人們美好而善良的願望。

踏上金剛台的路,我們會因這裏秀麗的風光而迷醉。在火山噴發過程中,金剛台形成了險峭怪異的山峰和奇石。這裏有許多著名景點,如貓兒石、爬石岩、老鷹岩、豹子岩、石人觀海、仙人橋、秤砣石、駱駝石、孔雀開屏石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金剛台的水,百折回轉,韻味十足。古詩雲:“金剛台高勢聳天,無限瀑布掛滿山。峰尖穀底尚是水,幽穀以下全是煙。”一條條山溪潛行於山澗之間,或彙成清泉石上流,或形成巨瀑崖邊掛。這裏獨特的氣候和山水,使金剛台成為珍奇禽獸的天然“樂園”,珍稀植物的天然“盆景園”。野羊、金錢豹、白冠長尾雉等出沒其間,肥鯢、娃娃魚、石花魚等在潭中嬉戲,大別山五針鬆、龍須柳、千頭柏等千枝競秀,板栗、茶葉、天麻、茯苓、桔梗、生漆、烏桕等土特名產聞名遐邇。